事实上,日军大本营早在一九三七年年底决定进攻南京之时,就有进攻广东、切断中国华南海港对外联络的作战计划。当时日军大本营已经抽调了三个师团的兵力,组成第五军的战斗序列,在台湾集结,准备进攻广东的对外口岸。但是日本也知道,一旦正式进攻广东,切断广东与香港的交通,将会严重影响到英法两国的利益,而会遭到它们强烈的反对,因此日本也有在可能的范围内仍以低姿态来减少国际强权的反弹的考虑。不料在一九三七十二月十二日,日军飞机误袭美国与英国在长江巡航护侨的船舰,因而造成美国与英国政府的联合强烈抗议。日本政府不愿引爆英美集团更为强烈的反对,因此临时撤销第五军战斗序列之广东攻略计划,因而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从香港与广东,源源运进了几千万元的军事装备。
因此,日军大本营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的御前会议中,由裕仁日皇亲自裁示大本营,再攻掠武汉的同时,应该策划攻掠广东。这对于兵力有限的日军而言,造成了另外一次战略布局的错误。日军为了同时准备进攻广东的兵力,特别设立第二十一军的战斗序列,抽调日军第五、十八、一〇四师团,参加广东作战。因此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少掉了多达三个师团的兵力,使得日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几个主要战场上,缺乏更为优势的兵力,而无法进行包围或是歼灭华军的决战。日军最后只是攻克了一座武汉的空城,赔上的却是整个日军在中国战场战略主动的地位。在日军开始集结准备进行广东攻略的时候,蒋介石却低估了日军进军华南的决心,因此当相关的情报显示,日军可能在华南发动攻势的集结之时(这是美英法等国才有些紧张,将日军在华南海域的活动情报,主动地告知国民政府),蒋介石仍误认为,日军当时正在全力进行武汉作战,因此不可能分兵进攻广东。由于华军在武汉会战需要更多的支持部队,蒋甚至还进一步从广东抽调部队,以支持武汉,因此国民政府在广东的防务,只剩下了三个军,可以说是兵力已经不充足;而广东的军政最高负责人余汉谋,也没有设法运用有限的兵力,设计对抗日军入侵的作战策略,所以广东的防务可以说是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日本第二十一军战斗序列,由大本营调台湾军司令官古庄干郎中将出任指挥官,统帅第五师团(安藤利吉)、十八师团(久纳诚一)、一〇四师团(三老俊雄),以及第四飞行团及海军舰队,在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从香港附近的大亚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几乎没有遭到华军坚强的抵抗,就一路直逼省会广州,余汉谋除了向蒋介石发出告急的电报之外,并没有充分灵活的运用其有限的兵力来御敌。由于余汉谋本人并没有经过真正的大阵仗,作战计划上缺乏了主动的精神,加上粤军的主力,早已多数北调支持华中战场,余汉谋却还将手边有限的兵力做分散与被动的防御部署,使得华军在广东的防线被拉得既长又薄弱,根本无法形成有力的防御态势。可是当时广东民众在抗日的问题上,一向自视极高,粤军在华东与华中的作战也非常出色,因此百姓民气高扬,认为假如日军胆敢进犯,广东人绝对要使日军“死得最为难看”,当年十月在广州举行的保卫广东之十万群众火炬游行,气象真是豪气干云。
但情绪激昂的民意必须有缜密的计划配合方能成事,否则只能集结一群乌合之众。不幸余汉谋根本没有把这些抗日心切的百姓,组成有效的军事力量,反而白费心力去应付各种民众的集会,到处高呼口号,在真正能够发挥抗日力量的重要作战组织上,却是缺兵、缺粮,也没有结实的设立好防御阵地,甚至连与日军进行游击战的规划都没有。广东的防务既是这样的不切实际,如何能在抗日作战中真正有所表现。因此,在广东登陆的日军,以集中的兵力对华军的阵地,进行快速的进攻后,很轻易地就突穿与割裂了华军的防线,几天之内,日军就攻到了广州附近,对它形成了战略的包围。余汉谋眼看大事已不可为,只有不战而退出广州(后来余汉谋为此败笔而受革职留任的处分)。日军于是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轻松地攻克了广州,也一并切断了华南主要对外口岸的交通。
日军陷广州之后,就等于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主要对外的交通联络动脉,因此造成了国际社会相当的震惊。各国普遍的认为,广东一失守,中国已经失去进口的直接通路,因此未来很难得到其所需的作战资源了,又因为中国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工业非常落后,根本无法生产足够的作战资源来支持对日作战,因此中国将会很快的对日屈服。
广东的失陷,对于中国抗日的社会人心,以及国际社会的观点影响也很大,甚至影响到美国考虑暂停协商对华的桐油贷款。这时候,德国与意大利因为与日本结盟反共的关系,已经先后停止出售军事装备给中国,并且承认了满洲国、撤回军事顾问与终止外交关系。因此中国只能从国际军火市场中,设法弄到一些武器与作战、民生必须的医药产品,从越南的河内或是缅甸的仰光,经云南进口到大西南。日本眼见攻占广东之后,中国还能从海南岛、越南等地,以分散作业方式,进口支持其作战的必要物资,因此日决心攻占海南岛,甚至威胁越南。于是日军频仍出现在南中国海,而开始直接威胁到美国在菲律宾、法国在中南半岛及英国在马来西亚的利益了。此时这些国家才开始认真考虑,日本侵华战争的扩散已经严重破坏了亚洲的战略结构,以及影响各国在亚洲之利益,所以这些国家开始考虑是否要停止出售战略物资给日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军完成武汉攻略与广东攻略之后,中日的全面战争的态势,就从中国采取战略防御的初期,演变成为中、日战略僵持的局面。大体上双方的战线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没有重大的变动,这种对峙的僵局,直到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时才被打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