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_郑浪平【完结】(182)

  而在反法西斯的盟國中,只有美國想要給戰後的全球,一個更為公平與自由的世界,因此美國除了全力支持英國與蘇聯在歐洲擊敗德國之外,也想給中國一個復興與發展的機會,以反法西斯的中美英蘇四強,構建戰後的國際新秩序結構。羅斯福總統四強架構,在當時可以說是具有歷史遠見的看法,因為他認為西方國家不能排斥蘇聯於國際社會之外,也不能低估中國的潛力與意志。

  但是羅斯福卻錯估了丘吉爾挽救大英帝國的謀略,以及史達林構建赤化世界的陰謀,會對世界在戰後的正義與和平,產生無法估計的負面影響。蘇聯對於中國加入四強的反對最深,英國也有極大的意見,但是在羅斯福的堅持下,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終於在莫斯科發表了四強宣言,從此中國躋身在這個全球最高身價「俱樂部」的鬥爭之中,但是當時中國的國力仍然有待發展,中國也沒有多少外交折衝的能力,因此在國際強權的鬥爭之下,中國就面對另外一場更為艱苦的政略戰爭,在這個戰場上策略的得失,往往要比與日軍幾場大會戰的勝負,對於中國利益的影響還要深遠。

  英美兩國以血濃於水的歷史關連,建立了緊密的對抗法西斯盟國關係,英美兩國成立了聯合參謀會議,共同決定兩國的戰略合作發展關係,但是英國最終的目的,不在構建戰後的和平與歷史的正義,而是企圖挽救大英帝國的歷史衰頹。丘吉爾看出史達林的謀略,志在利用這個歷史的機會,以赤化而稱霸全球,同時,丘吉爾也看出蔣介石復興中國的決心,因此丘吉爾認為,打敗德國與日本,只是鞏固大英帝國的第一步,如何防止蘇聯的擴張與中國的復興,才是英國的歷史謀略所在。

  丘吉爾的地中海攻擊方案,幾乎是一個純粹理論的奇想,在後勤與軍力調動上幾乎都不可行,何況美國已完成直接渡過英法海峽,及早在西歐打開第二戰場的方案所以丘吉爾的謀略是,假如不能壓制蘇聯在歐洲擴張勢力,就不如將蘇聯的勢力,同時的帶入亞洲,這樣增加美國將會立刻遭到蘇聯全面的挑戰,這樣美國就不但無法挑剔英國維持殖民帝國的政策,甚至還要拉攏英國支持美國來對抗蘇聯了。因此丘吉爾提出一個銳利但是關連的戰略:假如美國支持英國在歐洲的地中海登陸計劃,英美聯軍由地中海的義大利與南斯拉夫北上,與蘇聯軍隊在東歐會師,攻擊德國,那麼英國就答應中國與美國的要求,反攻緬甸,打通支援中國的交通線;假如美國堅持從法國開闢攻擊德國的第二戰場,那麼英國就不會支持中美反攻緬甸的提議。

  從戰略觀點而言,英美盟國從地中海北上,與蘇聯軍隊會師,一起由東向西進攻德國的方案,與英美聯軍由法國登陸,由西向東夾擊德國的方案比較,前者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合戰略的常理。因為無論從作戰的效果、後勤的支援以及西歐國家流亡政府的支持而言,當然都是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的作戰方案,以夾擊德國,要有利太多了。

  丘吉爾的地中海攻擊方案,幾乎是一個純粹理論的奇想,美國軍方人員,在審慎評估這個所謂的作戰方案時,發現在後勤與軍力調動上幾乎都不可行,何況美國已完成直接渡過英法海峽,及早在西歐打開第二戰場的方案[2],可以迅速擊敗尚未進行西線防禦作戰的德軍,因為當一九四三年,德軍主力都在東線與蘇聯部隊進行決戰,美、英國部隊可以說是乘虛直搗德國,甚至可以迅速將軍力由西延伸到東歐,防止蘇聯對東歐的席捲,但是丘吉爾卻將不可行的地中海作戰方案,作為英國玩弄政治權謀的棋子,硬是把反攻歐陸的日期往後拖。而蘇聯當然更不可能接受英美的地中海北上的作戰方案,因為這樣一來,蘇聯的整個世紀擴張計劃,就要受到英美的直接牽制。結果在中英美蘇之間,就產生了決定歷史命運的政略與戰略的選擇爭辯[3]。

  另外,丘吉爾對於蔣介石的「野心」,也有極強的反應,蔣介石曾在一九四二年二月間,訪問印度,企圖調停印度與英國之間嚴重的政治糾紛,其實蔣介石訪問印度的主要用意,是希望能夠勸服印度尋求獨立的領袖們,如甘地與尼赫魯等人,能夠先共體時艱,協助英國人擊敗法西斯力量的威脅,以後再談獨立與自治的問題。但是蔣介石的訪問印度,並沒有贏得印度領袖的友誼,而更使得丘吉爾滿心的不高興,認為蔣介石竟然要串連印度,來瓦解大英帝國。加上蔣介石又在一九四三年發表了代表其政治抱負的著作《中國之命運》,表達了中國抗拒帝國主義侵略,與在世界尋求發展和復興的決心,更是引起所有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者,強烈的反彈,丘吉爾與史達林當然都看出蔣介石要帶領中國走向獨立強大之路。

  總之,對於羅斯福總統而言,眼見盟國之間的政治立場紛歧,以及彼此對於戰略的方向的衝突,而對於戰後的秩序與利益的分配與安排,都需要及早舉行四強的高峰會議,因此羅斯福一再出面邀請,史達林前後拒絕了七次,蔣介石也不願意主動的拜會羅斯福[4]。

  只有丘吉爾再三的糾纏羅斯福,要推銷以英國利益為觀點的戰略安排,在四年之中,他與羅斯福會面十一次,不斷的爭取到美國對英國的支持。

  33.3 美國支持中國的立場

  但是羅斯福一直認為,參與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強領袖,不能總是避不見面,許多重大的決策,不能只靠部屬的傳話與協商,羅斯福對於蔣介石的處境相當肯定,一個領導停留在十七世紀社會結構的中國軍方領袖,能夠堅持如此不屈的抗戰精神,因此實在值得美國助中國一臂之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