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_郑浪平【完结】(185)

  有關中國參加聯合參謀團會議(Joint Staff Conferences)的請求,原本是蔣介石在珍珠港事變之後,就積極爭取的安排,但是一再的被英美參謀首長所拒絕,這次雖然由羅斯福指示,重新的考慮,而在丘吉爾反對,與史迪威的運作之下,英美聯合參謀團,首先否決了中國參加聯合參謀會議的權利,這樣中國根本無法直接與事先的提出中國戰區的需要,也很難改變既定的軍事策略,這是蔣介石日後在盟國政略戰場上,一敗再敗的主要原因,既不能讓羅斯福得到真確與及時的中國戰區情報,羅斯福的指示,又不能得到決策執行單位的密切配合。

  而在盟國聯合反攻緬甸的決策上,丘吉爾、馬歇爾、史迪威都有不同的觀點與立場,而由於宋子文沒有出席這個軍事幕僚會議(宋美齡也沒有出席這個純粹軍事戰略會議的名義與能力),中國軍方就由史迪威充當全權代表,史迪威不但不能為中國的立場進行力爭,反而主動提出負面的批評,因此軍事幕僚會議對高峰會議的決策,也就無法為中國戰區的需要,做出有利的評價。

  在丘吉爾看來,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個為自己存亡命運掙扎的衰落國家而已,竟然對於戰後的亞洲事務,就有這樣大國的風範,那麼在戰後,中國一旦復興之後,她必然會領導亞洲殖民地脫離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控制不過在領袖的決策會議中,羅斯福卻全力支持蔣介石,羅斯福甚至動用個人的威望,表達盟國應該將反攻緬甸的作戰,列為優先的戰略佈署。一方面羅斯福認為,若要以較少的傷亡,較短的時間擊敗日本,就要充分武裝中國軍力,利用中國的戰略地緣與人力的優勢,一方面羅斯福也表達對於中國過去抗日所做重大犧牲的關切與補償。丘吉爾力爭無效之後,只在表面停火,其實丘吉爾準備聯絡史達林,進行會後的翻案大反擊。

  總之,中國在開羅會議中,反而為中國以外的事務,例如保存日本皇室、韓國戰後獨立與中南半島的前途,都爭到決定性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在這些方面,羅斯福是支持蔣介石的立場,因而與丘吉爾產生不少的摩擦與辯論,也就更為堅定丘吉爾要防堵甚至打擊中國的成見。因為在丘吉爾看來,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個為自己存亡命運掙扎的衰落國家而已,竟然對於戰後的亞洲事務,就有這樣大國的風範,那麼在戰後,中國一旦復興之後,她必然會領導亞洲殖民地脫離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控制。何況,羅斯福完全的同意,中國在戰後,可以收復被日本所奪取的所有失土,那麼中國要回香港、九龍,也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

  由於丘吉爾自始至終全面的杯葛蔣介石,讓會議進行得相當的不順利,連羅斯福都感到十分的憂慮,因而明白的向蔣介石表示,會議的最大問題,就是丘吉爾不願意中國強大,不過蔣介石了解,中國當時仍然是個弱國,又就在生存危機與實力有限的困境之中。加上中國一向缺乏攻擊的個性,因此對於一些關於自身利益的問題,並沒有針鋒相對的堅持到底,以免會議破裂,或是增加羅斯福的困擾,對於蔣介石而言,在開羅會議中,能夠確定收回中國歷史失地、決定反攻緬甸作戰,以及取得美國十億美元的援助貸款,蔣介石認為,單是這三項的成果,就足以稱為成功了。

  因此在最後的開羅會議宣言中,明白表示盟國團結一致,對日本作戰到底的決心,並且列出中國的東北、台灣、澎湖當然歸還中國,以及讓韓國在戰後獨立的公開宣言。開羅會議在形式上,單是中國元首能夠英美兩國領袖,平等的舉行高峰會議,共同發表了歷史性宣言,就足以代表中國的國際地位是已經大幅的提升了。因此蔣介石還算滿意的離開開羅,留下史迪威等候德黑蘭會議之後,盟國對於反攻緬甸的具體軍事行動決議,但是真正出賣中國的陰謀,卻開始在開羅會議之後,正式臨到中國。在接著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中,史達林與丘吉爾聯手策劃,最後造成羅斯福改變立場,使得在開羅會議中,絕大部分對於中國的承諾,都被推翻或是修改。

  33.6 德黑蘭會議全面大翻案

  開羅會議才剛剛結束的第二天,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德黑蘭會議就接著登場,這場西方盟國英美蘇領袖之間,第一次的高峰會議,原本就在史達林的全面設計之中,史達林以極高的政治謀略,爭取羅斯福的好感,要求英美承諾,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以加速結束對德國的作戰,其實是使蘇聯能夠獨佔攻佔東歐所有的戰略利益。史達林並且正式提出,蘇聯考慮在德國投降之後,對日本宣戰,這樣蘇聯也可以成為提早結束對日本戰爭的主要戰力來源。

  當然史達林非常技巧的推銷中國沒有真正用全力抗日觀念。這個概念一直由馬歇爾設法擴大傳播,又有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馬歇爾的密友)之「第一手報告」的堅決支持,加上國務院左傾政治人物的唱和,丘吉爾也是站在同一戰線助陣。這個觀念主要的目的,在防止羅斯福大力的援助中國,因為假如中國因為獲得援助而強大,就會嚴重的妨礙到蘇聯紅色帝國在亞洲的發展,與英法殖民帝國的復活。

  丘吉爾最高的戰略優先觀點是,要維持大英殖民帝國的利益,西方國家在亞洲打敗日本之後,英國唯一要對付的,只有中國了,而延後反攻緬甸,是迫使中國崩潰與衰弱的最高戰略。羅斯福的戰略觀點是,一心希望能夠越早結束大戰越好,這樣能夠減少美國軍民的死傷,同時他缺乏歷史戰略佈局的遠見與耐心,另一方面,由於蘇聯在政治、社會上組織嚴密,因此軍隊動員能力強,又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加上美國大量的援助後,其作戰兵力的數量與質量均佳,對外又善於宣傳作戰的表現,所以羅斯福對於蘇聯在結束二次世界大戰,扮演重要的角色,寄予厚望。羅斯福在得到史達林參加對日作戰的保證之後,開始動搖武裝中國部隊承諾的信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