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国王接信后,不是很听话,而是非常、非常听话,一边忙不迭的写信道歉,一边安排人将抢劫的各类财物、印信等,归还各国。
那时的明朝,是强大的。
1409年10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这次又出了点状况。
问题出在锡兰。
锡兰有个国王,中文译名叫阿烈苦奈儿,这个人很有个性,我前面说了,郑和舰队走遍南洋,各国无不奉迎,但忘了交代,就有那么一国,始终不搭理这支世界第一的大明舰队,这个国家,就是锡兰。
锡兰,即今日之斯里兰卡。
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锡兰国王便进行海域阻挠,不允许郑和舰队经锡兰到西亚去,郑和好话说尽却无用,最后只好绕道而行。
第二次下西洋的时候,又在锡兰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郑和很清楚,如果锡兰海域不打通,那么通往非洲的海路就会受阻,那么替天朝臣服那些黑里鼓秋的“西南夷”,就成了大问题,因此在二次出航结束后,郑和向朱棣汇报了锡兰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郑和的眼光之远,绝不输于什么达伽马麦哲伦的,他才是真正的“放眼世界”第一人。
朱棣听了郑和的汇报后,这位戎马一生、五十多岁还操刀砍人的帝王下了这么个指示:你给我打他娘的。
有了皇帝做后盾,实在没啥可担心的,郑和便又来了,而锡兰国王却一如既往的固执,态度不变。
于是郑和忍住火气,派人将大明皇帝的诏书给他看。
诏书上主要问了这么几个问题:
为什么你不怕我?
为什么你不让我的船队过去?
为什么你敢扣留周边各国出使我国的使者?
锡兰国王听完后,他的表现是:告诉你们的皇帝,我不怕他,再告诉你们的船长郑和先生,从我这里过去可以,但请留下买路钱。
郑和大怒。
怒过之后,下令:退出锡兰海域,以备不测。
然后手下人来报:锡兰国王已经派兵将港口封锁。
郑和问:多少兵力?
回答:五万。
这就不对了。
你说我大明欺负你,我们可以走,你说我大明干涉你主权,我们可以离开这块地方,但你要明火执仗抢我的船,就是你对不住我了。
所以郑和下令:预备开打。
手下将士还是有些紧张的,虽然咱是两万七,人家也是五万人,人家是本地人,咱是外来客,虽说不是猛龙不过江,但强龙难压地头蛇,打不赢怎么办?
郑和说一定打得赢。
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个小国一口气出了五万人,说明其国内空虚,我们趁敌不备冲入他国内,他就傻了;第二、他没打过大仗,只是仗着兵多对我们不以为意,我们若来个突然袭击,他必败。
手下人一听是吗?那咱试试?
郑和一笑,试试就试试。
怎么个打法,是关键问题。
人家是五万,你是两万七,那是不是就拿着这两万七千人硬扛呢?
郑和可不干这事儿。
他指出,擒贼擒王,锡兰是个小国,一旦捉了他的国王,管他五万十万兵,都灰飞烟灭,如此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路,找一条通往其王城的小路,一口气杀过去,就完事了。
可人家五万兵围着呢,就算你找到小路,又怎么过去呢?
郑和命令,各级将领选拔特别能杀的士卒,十里挑一,组成敢死队,由他亲自带领,准备攻取王城,同时派人找路。
不多时,路找到了,郑和令各路明军向外冲杀,将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在夜色掩护下,他领着这一队敢死军直扑锡兰王城。
阿烈苦奈儿同志此时在干嘛呢?
他正等待着前方的捷报。
五万人也派出去了,仗也打起来了,包围圈也布置好了,这要是不拿下郑和,实在说不过去,当然他并不清楚,锡兰军队和明朝军队的差距,他只知道,人多,好干仗,而他的都城里,除了王宫卫队,几乎没什么军队。
所以郑和进行的很顺利,一家伙,就冲进了城内。
锡兰王公们是不懂兵法的,他们无论如何不理解,这一路明军从哪里来。
然后郑和就宣布:我们占领了锡兰。
但港口那里还有五万人呢,这群人当时就疯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明明是我们包围了他们,怎么他们又抓住了我们的国王?!
管他,攻打王城,救出国王。
于是这五万多人马丢下郑和舰队不管,又冲向王城,等到了王城,四面攻打,无奈郑和手下将士都是优中选优的角色,虽然只有两千多人,城池却愣是干不下来。
锡兰军打了六天,死伤无数,王城仍旧控制在明军手中。
锡兰人便感到有些没脾气。
他们没脾气了,郑和的脾气来了,他吩咐,将锡兰国王押在队伍的最前面,随后,列队,开门,出城。
当明军将锡兰国王绑得高高,昂首阔步走出王城的时候,所有锡兰人都惊呆了,此刻他们领会了两个成语:投鼠忌器、千载难逢。
在锡兰人众目睽睽之下,郑和一干人等很顺利的撤向自己的舰队,尔后,张起巨帆,扬长而去,可怜的阿烈苦奈儿同志从人质,变成了囚犯,看来深入敌国,擒其首领而走,这并不只是美国人的专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