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诸葛亮大传_朱大渭【完结】(62)

  无独有偶。陕西汉中定军山附近、四川新都北弥牟镇附近,都有这样的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

  这就是诸葛亮当年操演八阵时留下的遗迹。

  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阵图是军事家们不懈研究的内容,排兵布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战术手段。

  阵图、战阵之法在诸葛亮前早已有之,八阵之法也不例外。

  据说,春秋时孙武就有"八阵"之法。他的八阵中有"苹车之阵"。"苹车"即"屏车",是用来"对敌自蔽隐之车"。在孙子之后,大军事家孙膑著《孙膑兵法》,内有《八阵》篇。汉承秦制,每年十月讲武都试,皇帝亲至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曾用"八阵"之法大破匈奴北单于。至东汉末,曹操统治的北方对八阵之法仍是"士民素习"。

  诸葛亮的八阵之法,与以前的八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作战方法与春秋战国时有很大不同。春秋战国时以车战为主,而诸葛亮所生活的汉末三国早已变成了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了。在孙武时,屏车阵只是八阵之一,到诸葛亮时,八阵则全部由蔽隐之车进行万般变化。

  其次是八阵的内容与前代有很大不同。诸葛亮的八阵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葛亮为人行事,一向谨慎,但是,当他完成八阵图的研究时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从诸葛亮的兴奋、自信中,可见他的八阵改革对蜀国的军事进步具有多么大的意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推演,有研究的意思;作,有创新的意思。晋太傅掾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孙即孙武,吴即吴起。孙、吴用来泛指春秋战国时的兵法,可见诸葛亮的八阵图确实有春秋战国时所未具备的新内容。

  再次是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地位乃是前代八阵所不能比拟的。"它吸取前人八阵的优点,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集团方阵的一个高峰"。"孔明八阵制度之妙,于斯为极。后世凡言阵法者必宗之","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斯于阵也几矣"。

  最后,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影响是前代八阵所不能企及的。

  从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研究一直不断,这正表明了它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隋朝名将韩擒虎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有较深的研究,史载他"深明其法"。后来,他把八阵图法传给了外甥,即唐初名将李靖。

  唐将李靖在唐初多次与唐太宗一起讨论军事,后来,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载了他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探讨。

  唐太宗问:"朕与李论兵,多同卿说,但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何术乎?"

  李靖回答:"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唐太宗又问:"内圆外方,何谓也?"

  李靖说:"方生于正,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八阵为六,武侯之旧法焉。"

  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李靖六花阵与诸葛亮八阵的关系。

  ……

  第三节木牛流马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有很多战役的结果是与粮食紧密相关的。

  有了粮食,人们就有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底气。

  董卓迁都长安,在长安以西的郿县建筑坞壁,高与长安城相等,在里面囤积了够吃三十年的粮谷。董卓信心十足地说,事成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可守郿坞过一辈子。公孙瓒与袁绍争战,不利,"乃走还易京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有了这些工事和粮食,公孙瓒也有了底气。他说:"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蓄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第77节:第十章军事奇才(3)

  一旦没了粮食,人们马上就丧失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力量。

  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淳于琼将兵万人以车运谷,在袁绍大营北四十里驻扎,曹操亲自率五千人前去袭击,结果大破淳于琼,尽焚其粮草。袁绍前线部队的将领张郃、高览率军降曹,袁绍兵众也因此大溃,最终导致了袁败曹胜的结局。袁术之败,在政治上固然有其愚蠢之处,但粮食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原因。他在江淮间,士兵无食,靠河蚌水草为生。他自己生活奢侈,"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匮乏若此,焉能不败!

  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影响着战争胜负。

  诸葛亮对粮食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应该说,诸葛亮北伐并不是粮食不足,问题出在粮食运输上。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意思是说,驻守和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不等的,通常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驻守的三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