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诸葛亮大传_朱大渭【完结】(63)

  诸葛亮北伐,蜀军是远征,曹军是驻守,这就意味着本来在数量上占劣势的蜀汉军队,还要抽出比曹军运力多三倍的人力搞粮食运输。

  蜀将魏延要求袭击长安时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魏延自汉中袭击长安,预计用十天便可到达,要带十日军粮。平均每名战士要有一个人背粮供应。

  一个人要背多少才够吃十天呢?

  东汉时,朝廷准备发四万人去攻打日南,李固不同意,他说:"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建安十六年(211),隐者焦先因关中乱,与家属相失,"独窜于河诸间,食草饮水,无衣履"。当地官府以为他是逃亡的士兵,要将他逮捕。多亏好友武阳出来讲情,对知县说:"此狂痴人耳。"官府才给他注籍,用今天的话说即上了户口,"给廪,日五升"。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知,汉末三国时,一个人一天需要粮食五升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十日军粮,一个战士需要五斗,再加上背粮者自身的耗粮,一个负粮者要担一石粮食,才够一个战士十天的军粮。

  当然 ,魏延所用的是偷袭轻军,背粮者要跟上战斗部队,由于速度要求,一石粮食不是负粮者的极限。但是,无论如何,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负粮不能超过两石。

  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例:蜀汉十万大军,日耗粮约五千石,前后约一个月时间,耗粮约十五万石。运粮者每人背两石,那么,供十万人一个月的军粮就需负粮者七万五千人。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刘禅诏书说,授诸葛亮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可能把运粮者也包括在内了。

  还应指出,这么多人肩扛背驮,也不能完全保证前方用粮。因为蜀军北伐,多为险峻崎岖的山地,遇有特殊情况,军粮还是不能及时供应。诸葛亮的北伐,有多次是因粮运不继而退兵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诸葛亮在战争空隙间,苦心琢磨,终于在第四、第五两次北伐中研制成了新式运粮工具--木牛流马。

  ……

  第四节重视武器装备

  蜀、魏相抗,蜀弱魏强。

  天下九州,魏有其七(其中荆、扬与孙吴共有),蜀有其一。

  地大则人多,地大则物博,在人口和财富上,魏国远远占优势。

  人多则兵众,物博则食足,在军队和物资上,蜀汉亦远不如曹魏。

  但是,诸葛亮坚信一点:蜀汉之弱,却可抗衡曹魏之强。

  诸葛亮以弱抗强,并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弱势劣势去对抗曹魏的强势优势,而是在对抗中要经过一个转弱为强的环节。

  在战争中,研究敌人的弱点,用自己的强处攻击敌人的弱处,是一种转弱为强的努力。诸葛亮曾引用管仲的话:"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敌人有其强处,也有其弱点。若攻打其强处,则其弱点也会变成强处,若攻其弱处,则其强处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从而变成弱处。他从管仲的话中得出结论说:"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第78节:第十章军事奇才(4)

  在军事斗争中,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才干,在战略战术上处处高出敌人指挥员一筹,这也是转弱为强的努力。在北伐战争中,"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这种结果,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高于司马懿有很大关系。

  在军事斗争中,严格训练士卒,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也是诸葛亮转弱为强的努力。他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而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精兵强将确为自强的有效途径。

  在军事斗争中,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也是使军队转弱为强的手段。诸葛亮对部队武器装备的重视,在古代尤其在三国军事指挥员中可以说是最突出的。

  三国时期的军事指挥家中,没有哪个人像诸葛亮那样对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花费那么大的心血,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取得那么大的成效。

  经诸葛亮改善的蜀军武器装备,有弩机、刀、斧、剑、铠甲、蒺藜等。

  弩这种兵器在诸葛亮以前很早就使用了。《太公兵法》说:"弩之神名远望。"《墨子》说:"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墨子·备城门》。《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与匈奴右北平之战说:李广命令将士弓弩上弦,引满勿发,自己则"以大黄射其禆将"。孟康注说:"以大黄参连弩也。"服虔和晋灼认为,黄即黄间弩,大黄,即大黄间弩。魏明帝诗说: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讯,一发连四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