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这吴三桂确非常人可比,事事早料先机。在这信中说得明白,绥中借与咱们暂歇,咱们就是暂歇恐怕也得有些胆量才行。”
“我就不信了,咱们十余万大军守在城中,他还敢来攻城不成?传令下去,今夜全军进城休息,警哨双倍!”卢象升从军几十年,还真从未受如此冤气,被杨嗣昌一激,更是非绥中不驻了。
而辽东军早在明军先锋未出京城时,便已得到线报,朱由检竟举大明北部半壁江山之全部兵力出关,几员大明知名将领尽在其中,看来朱由检这是破釜沉舟了。不过明军要出关平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在大明境内已是尽人皆知,吴三桂也早有安排,利用大明调军的这一月时间,对辽东军政也进行了一系列部署。
辽东在原来五团地基础上新成立了骑兵三团和步兵四团、五团,骑兵三团团长由祖泽远担任,副团长为多尔衮和在与后金大战中表现出色的原步兵三团骑兵营营长许立担任。步兵四团团长为原二团副团长王顺,副团长为阿敏和祖大寿之弟祖大弼。步兵五团团长为原一团副团长吴安,副团长为原后金镶黄汉旗旗主黄胜和原步兵一团三营营长李国保。此时辽东正规军已有骑兵三团六万余人,步兵六团近十三万人,近二十万大军,其余各城警察部队共有五营两万余人,民兵更是多达四十万之多,足以与明军相抗,甚至还占有优势。
辽东四州中绥中距山海关不过一百二十余里,明军若是加紧行军,用不上一日的功夫便可抵达绥中城下,军马往来,粮草供养十分方便。就算自己能在绥中大胜明军,因距山海关太近,明军败军只需一日功夫便可撤回山海关,两地之间又多是平地,少有山脉,不足以设伏阻击。吴三桂深知存地失人,人地两失的道理,既然绥中不足以安守,便干脆放弃绥中,免得城中百姓无辜伤亡。而且将绥中百姓全部东迁,过锦州、义州,直接安排到刚刚占领的后金国都盛京当中。临海的冰凌学院也全部迁走,决不给明军留下一针一线,一粒粮食。
正文 第三百章 宁远坚城
中百姓对此颇有意见,但他们的不满决非是舍不得家任辽东军。这些年来,在吴三桂的领导下,辽东百姓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人人都以吴三桂为万家生佛,在辽东百姓中十有八九家中供着吴三桂的画像,日日上香祷告,对吴三桂的命令无人不服。而且吴三桂还给这些迁居的百姓每户白银五两,并在盛京周围为他们划出田地,建好了房舍,甚至许诺,等将来大战结束,若是想重回绥中的,由他亲自派人帮他们重整家园。
绥中百姓不满的是在此大战即将打响之际,自己却成了累赘,特别是城中近十万民兵,几次上书请愿,要求守卫家园,就算不能守在绥中,也要求进驻宁远或是义州、锦州,他们也要为辽东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不住十万民兵和几十万百姓的苦苦哀求,吴三桂只好从绥中十万民兵中挑选五万精壮,进驻宁远,协同守城。
同时吴三桂命步兵一团、二团、三团进驻宁远,与城中十五万民兵共同守城。骑兵一团、步兵四团进驻义州,骑兵二团、步兵五团进驻锦州,骑兵三团则一路北上,阻击朝鲜援军,并负责监视南蒙林丹汗,守卫胜利果实。
当得知明军已进驻绥中城时,吴三桂连夜召集部下,大堂议事,商量退敌之法。
很快除骑兵三团外。其余两支骑兵团、五支步兵团正副团长,辽东各部部长及宁远县长在内地众将聚集一堂。大战在即,众人无瑕闲话,吴三桂高座堂上看着下面众将,道:“泽远!”
“未将在!”祖泽远为宁远县长,负责城中守城准备事宜,吴三桂当然要先问他。
“城中普通百姓可已安全撤离?”
“全城五十一万百姓,除十万民兵外。已全部撤离,目前全城共有民兵十五万,随时愿为守护宁远而战!”
“好,祖大任!”祖大任主管军事后勤,此时大战即将打响,而辽东军最大的优势便是长枪、手雷、火炮。这些弹药若不准备充分,最后辽东军难道要用长枪当烧火棍使不成。
“末将在!”
“城中粮草可齐全?守城所需军械可已发到各军手中?”
“城中粮草足够城中大军三月军用,枪械、弹药也早已发放完毕,军械所新研制的火炮已摆在四面城墙,每面城墙五十门,只要明军敢来,保他有来无回。”
三桂点点头,道:“明军此次来攻我辽东,据内线回报,朱由检严令大军务必稳扎稳打。不得分兵,所以我才敢下令放弃绥中。回军宁远,只要宁远不失。他们断不敢绕过宁远攻打锦、义二县。不过如此以来宁远则将面临明军三十万大军的轮翻攻击,战况必然惨烈,我将亲自坐镇宁远,看众将英勇杀敌,望众将不负辽东几百万百姓所托,务必要使明军折马于宁远城下!”
堂中众人齐声答道:“愿与明军决一死战!”
“好!”随后吴三桂又详细问询了义、锦两州布防情况,对守城的一些细节问题不厌其烦的反复叮嘱。众人一直商议到深夜,方才散会。许有利、吴宇、阿桑族长、吴初及步兵四团、五团正副团长不敢耽搁。又连夜出了宁远,回到锦、义二州。以防明军突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