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嗯了一声,斟酌着道:“朕有意在京师设讲武堂,虽然一些兵书什么的是不缺的,但是像赵爱卿这般实际的战阵经验,却是书上没有的。因此,朕打算让赵爱卿卸去军中之职,改去讲武堂执教,不知赵爱卿意下如何?”
赵率教蛋疼无比的躬身道:“启奏陛下,臣虽然是万历十九年的武进士,可是却从来没有教过人的经验,冒然为之,只怕会误人子弟?”
赵率教就差没直接说你老人家还是另选贤能吧,这事儿我老头子干不来。
崇祯皇帝却不死心。
老子又不是看中你手里的那点儿军权了,也不是玩什么兔死儿烹的把戏,你担心个毛线啊。
误人子弟怕什么,既然要弄个讲武堂,就不能只让你自己去教不是?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教员们一起滴。
再说了,就算是真个误人子弟又咋了,大明这么多人呢,误上几个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沉吟了一番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赵爱卿勿忧,朕的意思么,是让赵爱卿在讲武堂中单独讲授骑兵对战之道,至于其他的一些科目什么的,自然有其他教员来讲。赵爱卿一个人擅长于骑兵对战,那也只是赵爱卿一个人罢了,可是若传授出百个千个如同赵爱卿一般擅于骑兵的将才,那才是真正的功在社稷,利在千秋了。”
见赵率教还想再说些什么,崇祯皇帝却是干脆的摆手道:“五军都督府不日就会有调令下来,赵爱卿准备一番后便进京罢。”
赵率教心中简直是一万头神兽奔腾而过。
您老人家都乾坤独断了,还让我说什么?所谓的商量一番就是这么个商量法儿呗?
先通知一声,你同意了,就这是商量,你不同意,那就执行。
好一个商量!
赵率教无奈的躬身应是,崇祯皇帝却接着对孙祖寿道:“孙祖寿?”
孙祖寿听到崇祯皇帝喊了自己的名字,便赶忙上前拜伏于地,答道:“草民在。”
崇祯皇帝却是呵呵一笑,接着道:“朕之前调取了你的履历,你与赵爱卿一般,都是万历年间的武进士,天启七年因为违抗了军令,功过相抵之下才削职为民的?”
孙祖寿拜道:“陛下英明,草民有罪。”
崇祯皇帝笑道:“那也是天启七年的事儿了,罢了。这一次孙爱卿散尽家财以聚兵勤王,朕心甚慰啊。”
孙祖寿早就已经被削职为民,此时却被崇祯皇帝称呼为爱卿,其中之意,不问可知。
孙祖寿连忙又拜道:“陛下过奖,罪臣惶恐。即使没有罪臣聚兵勤王,想必那建奴奴酋也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崇祯皇帝嘿了一声,笑道:“都是些惯出来的臭毛病罢了。我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是推行王化,可是这些货色们啊。”
叹了一声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一个个的三分人样没学会,七分兽性却是根深蒂固!罢了罢了,以后扫平了这些垃圾也就是了。先不去提他们。”
顿了顿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朕最看重的,是孙爱卿这一番毁家纾难的忠敬之心。朕有意让孙爱卿进入新军之中行走,不知孙爱卿意下如何?”
孙祖寿却是没有任何的意见。
自己散尽家财来怼建奴,原本也没想着邀买什么名声或者再搏个一官半职什么的,纯粹是出于看建奴不爽而一时冲动——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自己看哪个都不顺眼。
眼见着孙祖寿安排完了,崇祯皇帝才接着吩咐道:“此番迎击建奴,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从上到下,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其令,遵化巡抚与遵化总兵程之义统计各方功过,文臣报至内阁,武将呈至五军都督府审批。封赏不日便至。”
崇祯皇帝怼完了建奴,又安排完封赏之事后,便晃晃悠悠的回京城去了,心中为着自己的声望又提高了一波而高兴。
但是黄台吉就高兴不起来了。
亏本亏大的了黄台吉狼狈不堪的跑路了,战败消息也没有封锁住。
其实想想也不太可能封锁的住。
一万六千骑出去,回来的只有五千余骑,剩下的呢?
别说是打下了明国蛮子的地盘,所以派兵驻守去了。
这种鬼话骗不了人。
唯一的解释就是全折了进去。
只是人折进去一万余骑,东西却是半点儿没来回来,除了这大部分都带伤的五千余骑。
本来就不爽黄台吉许久的代善和阿敏等人就更不爽了。
趁着黄台吉连夜召见莽古尔泰他杜度,代善和阿敏多尔衮等人也聚在了一处。
代善点燃了一泡福寿膏抽了几口之后,才叹息道:“哥哥我是不成啦,现在沾染上了这东西,离不了了。阿敏,还有多尔衮,你们两个可千万不能沾这个东西,记住了么?”
阿敏心道老子才不像你们两个蠢货一般,每日里吸食这么多,怎么不吸死你们算了——老子每天就一泡,美的很。
多尔衮却是早就听说过黄台吉一旦离开这东西之后的模样,更是不敢沾染,现在就连代善在吸食福寿膏的时候,多尔衮也是离的远远的。
代善见两人都是应是,才接着道:“今儿个喊你们过来,也没别的意思,就是说说大汗这次出兵的事儿。”
阿敏和多尔衮心中皆是一凛,暗道一声正题来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