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的确有点道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欧洲各国的确传承悠久,但是和东方比起来算个屁啊?
华夏的大一统思想注定了华夏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所有百姓都承认自己是华夏子民,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因此就算华夏偶尔有分裂的时候,但最终也会合并成一个国家——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别看大唐只立国不到三十年,但因为大唐这些年来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百姓对于大唐的认同度绝对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这一点和欧洲不一样——欧洲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整个欧洲民族众多,而且谁都不服谁,连年征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还是亚述人管事,明天就成了阿拉伯人的天下,今天是法兰西人管着这一片儿,明天就换成了德意志统治这里……
这样混战下,也只有传承久远的王朝才会赢得百姓们的拥护——这就是东方与西方最大的不同之处了。
而且君主立宪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就算统治者出现了错误,也会有首相政府作为挡箭牌,就算百姓暴动,也只会冲击政府,对于皇族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何况,自古以来,华夏民间对于皇族都是持信任态度的。
君不见汉武帝晚期,整个国家被他打的七零八落,国家面临崩溃边缘,百姓民不聊生,烽烟遍地,但汉武帝也只是发了一张罪己诏,就立刻平息了国内的民乱,再加上他及时调整了施政方针,汉王朝立刻就稳定了下来,实现了王权的平稳过度。
当然了,这些都是他目前的一点想法,在未来可能会实现,但是现在他连皇位都没有继承,那些事情就不用说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贞又回复了半个月之前的生活,不过有一件事不能不提一下——那就是在李贞被解除禁足令的五天之后,李世民在朝会上正式提出了册立李贞为太子的事情。
对于这件事,朝堂上竟然出人意料的,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不光是李贞的支持者没有反对,就连那些恨不得李贞死的人,也都没有一个出言反对的。
如此众口一词,反倒是让李世民心中犯了嘀咕——莫非李贞和世家达成了什么交易?怎么他将世家坑的那么惨,世家竟然没有一个人反对的,这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不光是李世民疑惑,李贞的支持者更是很是心惊胆战了一段时间,生怕世家又在搞什么鬼名堂,然而接下来的日子非常平静,一点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不过不管怎么说,朝堂上没有人反对,李世民这个提出者自然更加不会朝令夕改,因此这件事就这么顺利的定了下来。
第六十八章 《请迁宗疏》
第六十八章《请迁宗疏》
而后又过了两天,李贞上了一个奏疏,大家也终于明白了,世家为什么会同意李贞被立为太子的事情了,因为李贞放了世家一马,他们这是在投桃报李啊。
“分家,将世家拆分开来,真是好计策,朕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着李贞的《请迁宗疏》,看得津津有味,一边看,一边赞叹。
迁宗就是分家,古代的分家,与古代的家族宗法制相关——“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发展到一定时候,或者各种因素导致一部分家族成员长年生活在外地,原家族的族长或者嫡系继承人与外迁或非嫡系继承人就家产相关事宜进行分割,形成新的房头,房头独立出来,慢慢发展就从“五世则迁”的小宗向“百世不迁”大宗进化。
“贞儿这孩子的脑瓜子就是好使,难怪别人都说他眼光卓远,目光独到,呵呵,几千年来历代君王,无数先贤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竟然给他想了出来,而且天时地利人和都被我们占尽,这要是不成功,那就是朕的问题了——这眼光的确毒辣啊。”
李世民越看越觉得此计可行,当然了,他说历代先贤都没有想到这个办法,这就是有些夸张的说法了。
华夏上下几千年,传承到唐朝的时候,也已经有至少四千年的历史了,这四千年来要说没有人想到用分家的方法拆分氏族,这点就连李贞都不相信——别的不说,就说商鞅变法的时候吧,他的变法内容中就有分家这个概念,因为分家就意味着税收来源多了,征兵和劳役的来源也多了(在古代,兵役或者劳役是按照户数征的,一户征出多少劳役,这个是有定数的,一般一家只出一个人就够了,哪怕这个家族有一百口人也是这样),国力自然就强盛了。
只是想到方法归想到方法,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能实现——试问,除了现在,历史上哪一段时间的世家曾经衰落过?
没有的事情嘛,就算中原王朝再如何衰弱,异族再如何强大,那些氏族不还是活的好好的吗,就算有衰落下去的,也很快就会有新的世家顶上来,各大世家你上我下,你下我上,总有接替者——而既然是世家,自然不会允许分家制度的存在,世家掌控朝政,法令颁布不下去,那就算是再好的法令又有什么用?
也就是现在,世家被李贞抛出去的一个诱饵互相打了起来,最终将几乎所有世家的实力削弱到了极点,就算朝廷这时候宣布要剿灭他们,他们也不会有多少的抵抗之力——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说天时地利人和都被占尽的原因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