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在汉中所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宗教统治。所谓“五斗米”是指入道者须交五斗米而得名,张鲁在因袭张修教法的同时增饰之。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所有这些政策,都使得张鲁在汉中的凝聚力空前高涨。不难想象不仅当地少数民族以及百姓拥护他,还有许多关中流入的百姓依附他,直接将大量入川的流民堵住了。
要知道在关中大乱,又屡次遭受天灾的同时,能够让人吃上饭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张鲁这种宽松的政策很好的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不但使他在汉中威望日隆,而且还吸引了更多流民到汉中。
因此赵云和庞统领兵进攻汉中,必然会遭遇到强烈的抵抗,身处充满敌意的敌境之中。这可和当初平定江东不同,毕竟江东百姓对于孙权的忠诚度还不够高,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世家大族,也多有自己的想法。
后世曾有人将张鲁在汉中的统治,评价为是在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践着农民阶级渴望的理想王国,说什么在国历史上是一种进步的尝试。
对此刘琮并不认同,张鲁在汉中的所作所为,有其现实考量和背景,虽然看上去老百姓有了一方乐土,但这只是表面而言。他从来不相信政教合一的宗教统治能够造就乐土,那仅仅是出于宣传目的而撒的弥天大谎罢了。
赵云这支偏师组建起来应该很快,但他们的出发时间,却不宜太早。对此庞统也是这么认为,唯有在益州战场打起来,他们这支偏师的作用才能凸显出来。如今入蜀各部尚在江陵,看样子最快也要到月底才能进入益州,所以赵云和庞统二人,还有许多时间可以用来准备。
原本刘琮是向让庞统过一段时间去南阳,给张辽当军师的,现在看来,必须再找一个人来代替他才行。这倒不是刘琮对张辽不放心,而是多一个在战略上有大局观的军师,对于张辽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对此贾诩的建议是将鲁肃调来,其实说起来陈宫也能够胜任,但陈宫和张辽的关系一向不怎么样,将两人硬放在一起也不合适。
张辽和鲁肃搭档?这个提议让刘琮心中一动,稍一思忖,便同意了。
虽然在演义中鲁肃被塑造成了一个老实厚道的中年男,但刘琮却知道,鲁肃当得其豪杰之称。非但箭法不错,论谋略也不输于诸葛孔明和周瑜。在刘琮的构想中,将来鲁肃是要和周瑜等人北上攻略徐州的,现在看来可以先将其调至南阳,毕竟南阳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
这些事情定下来之后,刘琮便和贾诩等人登上了南下的大船,虽然再有两个月不到,甄宓就要临盆生产,所以他心中很有些不舍和愧疚,但刘琮却只能将这种情绪埋藏在心里。
顺流而下船速甚快,数日之后刘琮等人便到了江陵。自当初游历途径江陵,率领那些少年部曲消灭水匪之后,刘琮这些年还是头一次来。如今军务繁忙他也没有故地重游之念,召集各部将校检阅准备情况之后,便于七月初,乘水军战船逆流而上。
就在刘琮领兵入蜀的同时,北方的战火再一次燃烧起来,不过这次的局势更为复杂。正如之前所想,刘备没有坐失良机,其实即便他不主动做些什么,也很难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之下独善其身。更何况他早就有心,暗中准备了呢?详细的情报虽然还未传来,但刘琮相信,以刘皇叔之能,断然不会让自己失望……
☆、第三十二章 兵贵神速至朐忍
逆水行舟在这个时代本就是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是水流湍急,两岸高山耸峙的长江呢?尤其是船队到了夔峡,也就是瞿塘峡时,只见宽阔的江面在这里骤然变得谷窄如走廊,两岸崖陡似城垣,江边两山对峙,天开一线,峡张一门,这里就是夔门,形成了西控巴蜀收万壑的险要地势。
奔腾的江水撞击着船头,飞溅起白色的水沫,江面上的风迅疾而又风向多变,若非水军中有许多熟悉这段航道的船老大,只怕很难通过。绕是如此,整个船队的速度也陡然降了下来,有时必须曲线变向,才能够借到风力。至于船舱内的桨手们,更是使出了浑身力气,拼命的扳动着沉重的木桨。
愈向前行,水流愈急,入峡之后刘琮只觉得天色猛然暗了下来,他知道此时天色尚早,这不过是因两岸高山遮蔽了阳光而产生的错觉。
听着江面上传来的号子声,刘琮转头对隔着几案而坐的法正说道:“若非孝直之谋,我军若想要顺利通过此峡,殊为困难。得孝直相助,实乃琮之幸事!”
法正闻言并没有矫情谦逊,而是微微一笑,对刘琮说道:“将军此次出兵,州内有很多人反对。刘益州虽被正所说动,但其疑心颇重,再加上黄权等人暗中劝说,恐怕不久以后,就有变故发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