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草情况心知肚明的国渊第一个表示赞同。
对财政情况了如指掌的贾诩也点了头。
程昱捋了捋胡须:“既然如此,那不如先稳住这四郡吧,只派吏部向各郡传达新朝官制和发令方面的改革,督促他们先按例进行政改吧。”
“就这样吧。”我没有别的意见。
但在一个没人注意的角落里,栾晨弱弱地吭了一声:“那我怎么办?”
他虽然声音非常微弱,但凭我的耳力却无论如何都不会漏掉。
于是我伸手敲了敲太阳穴,笑道:“栾旭出,你的那些弟兄们,之前是不是大多在太行附近走动?”
栾晨微微一怔,而后连连点头:“正是。”
“那么……若是让你们在山地里行军,是不是要比一般人强一些?”我又问道。
这次他毫不犹豫地点头:“那是自然。虽然不敢自夸可以在山林中如履平地,但每日行进百八十里绝不是什么问题。”
“那就去益州吧。”我朝他微微抬了抬下巴,“益州今年虽然不会有大战,但平静的局势也不会太久,你在益州辅佐杨奉,一是借机操练新兵,二是熟悉地形,倒是攻取益州之时,你必然是做先锋的不二人选。”
“益州?”他先是发出了一声短促的疑问,而后急忙抱拳应道,“末将遵命!”
“不过……你也告诉杨奉,”我搓了搓下巴,“不要再那么急着开战了,我实在没钱给他送了。”
“呃……是。”他低头道。
我又转向王烈:“彦方先生,再过两日就是科举的开考之日,准备得如何了?”
王烈拱手答道:“一切都已就绪,届时王上若有闲暇,不妨来各考场走上一遭。”
我笑了笑:“一定。科举是我朝新定的制度,是我用来嘲笑旧汉的最重要理由,其重要意义我就再不多说了,诸位虽然职属不同,却还要都暂时放下手中其他事务,齐心做好这一件大事,为我新中国选拔天下英才。”
“属下遵命。”群臣异口同声地回答,显得格外整齐又肃穆。
我从鼻腔中轻轻笑了一声。
中华二年七月初一。
新中国第二届科举大考,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92 中华第二届科举
中华二年七月初一。
洛阳城南太学。
第二届科举大考主考场。
我接受了礼部的邀请,亲自巡视考纪。
“有没有女子参考?”我提出了一个我曾经做出专门指示的问题。
“没有,”淳于壮摇头道,“至少在司隶考区是这样……”
“哦?”我有些失望,但我也知道,风俗与观念的转变并非我一拍大腿就能改变的。
“今天在司隶考取参加考试的共有文科生一千一百六十人,武科生四百六十人,总计一千六百二十人。”淳于壮给我报出了一份详细的数据,“按照文武两科,每六十人一间,共分为二十八间考场,王上这边走。”他躬身引领着我向前走去。
“唔,我随便看几间吧。”我朝他嘱咐了一声,“两间文科的,一间武科的。”
“是,”他微一思索,应道,“王上左手方向的这几间,就是武科的考场,其余的均是文科考场,不知王上先看哪一边?”
我抬手指了一间,淳于壮已当先走了过去。
“淳于大人。”守在门外的四名士兵当即行礼,却没有发出太大的声音。
“我陪王上巡视一下这间考场。”淳于壮简单地交待了一句。
士兵们的目光立刻聚集在我的身上。
我摆了摆手,即使制止了他们的施礼,轻轻推开了殿门,跨步迈进了门槛。
但身体过于沉重的典韦,其脚步却无法像我一般轻巧。于是我皱了皱眉,摆手让他在门外等候。
典韦只好挠了挠后脑勺,乖乖站在了门外。
我只带了贾穆和梁聪,跟着淳于壮进了考场。
考场的面积并不小,长度超过二十丈,宽度也接近十丈,每人一张半长的案几,以6*10的阵型排列开来,每两人之间并不阻挡,距离也不过丈余,恐怕做起弊来相当容易。
这间考场里共有两名士兵,还有五名来自各部院的督考官,整间考场并不算安静,我的耳中除了沉重的呼吸声与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之外,还有许多乱哄哄的声音。
看到我之后,五名督考官都是一怔,而后一脸紧张地走了过来。
“拜见王上。”五人几乎都是一揖到地。
我一甩衣袖,五人被我用内劲缓缓托起:“不必多礼,我只是来看一看考场的情况,你们各司其职,不要管我。”
五人连连应是,看我的眼神却愈发敬畏。
到底是武科的文考,殿中六十名考生中多半都是魁梧健硕的壮汉,有接近一半的考生都在抓耳挠腮坐立不安,有的则敞开衣襟赤膊上阵,有一两个甚至看起来连握笔的姿势都是前两天才学会的……
我忍不住摇了摇头,迈步在通道里缓缓前行。
在案几上摊开的试卷上扫了一眼,却看到了一片惨不忍睹的答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