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崛起1796_不只是勾引【完结】(287)

  “那个时候称王确实是最佳的时机,不仅能让清廷措手不及,还能提高我们义军的士气,这样一来明年的胜算也更大了。”高鸿信点头赞同道。

  “元帅同意称王了?”单秉鉴听后脸带喜色问道。

  此时孔志尚与单秉鉴一眼,也是一脸的兴奋,毕竟义军从无到有,如今高鸿信一旦称王,那么就意味着,义军已经告别的匪的范畴。

  虽然以前也有民族大义这杆大旗,可是毕竟不如称王要来的实际,并且高鸿信称王之后,孔志尚等人作为元老,注定会加官进爵,义军以后如果能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有可能夺取天下。

  一想到此处两人便开始热血沸腾,幻想这有一天能凭借开国之功封侯拜相,封妻荫子。

  高鸿信点了点头,然后对一脸兴奋的两人说道:“既然已经商定要明年称王,纳闷名号也要先定下来,然后派人联络张汉朝,在明年给清廷一个惊喜。”

  说到了名号的事情,方才一脸相分的两人,便又仔细思索了起来。

  华夏经过这么长的历史,各种名号的封号都有过,如今要给高鸿信选一个名号,不仅要与现在义军的情况相符,这样一来便不容易拿捏了。

  过了一会儿,孔志尚说道:“如今我们占据湖北之地最多,而湖北之地最早属于楚国,不如元帅称‘楚王’。”

  “这时一个建议,单大人有什么好建议吗?”高鸿信听后问单秉鉴道。

  “按照地理称王,是最常见的套路,那样的话我们现在的地域大多处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元帅也可以称‘荆王’。或者是‘蜀王’、‘梁王’也可以。如果以汉江来论的话,称‘汉王’也可以。”单秉鉴听后说道。

  “‘楚王’、‘荆王’、‘汉王’、‘蜀王’、‘梁王’这五个称呼都与地理相关,从中选一个便可以了。现在我们虽然已经进军四川了,可是毕竟还只占据了一小部分,所以‘蜀王’、‘梁王’就不用考虑了。”高鸿信想了想说道。

  “现在就只有四个选择了,在这四个选择里我还是最属意‘汉王’。大汉民族的王,现在我们是反清阶段,这样必须要利用民族情绪,汉王也更有利与我们以后的形势。”高鸿信接着说道。

  “汉人的王,元帅,哦不,汉王必定能带领我们汉人推翻满清,光复我汉家的江山。”孔志尚赞叹道。

  高鸿信听后说道:“光复汉家江山,不是一件易事呀,朱元璋扫灭元朝的策略是‘缓称王’,也不知道我们如今就称王是对是错。”

  “元帅不必过于担心,现在与元末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不能完全照搬那时的策略,属下以为现在称王正是时候。”单秉鉴知道高鸿信还有些担心,便开口说道。

  “属下与单大人的看法一致。”孔志尚也说道。

  有了两人的赞同,高鸿信心里便轻松了许多。

  定下了明年的几件大事,接下来的时间,整个襄阳便开始围绕着科举与称王忙碌起来。

  高鸿信让高鸿智派人统治正在联络张汉朝卓森,让卓森与高鸿信统治张汉朝高鸿信要称王的事情,并尽力与张汉朝达成明年一起称王的协议。

  高鸿信对这件事情,不太担心,以他对张汉朝的了解,张汉朝他一定会接受。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张汉朝接到卓森传来的消息之后,震惊之后便是狂喜。

  造反能做到称王的地步已经足以青史留名了,以前襄阳义军不称王,张汉朝为了不引起清廷的注意力也低调行事,没有称王。不过没有称王不代表不想称王,如今高鸿信与她约定一起称王,而且是在清朝以军进攻王聪儿与东方平政之时,清廷想要反扑也不是一时半载的事情,因此略一思索张汉朝便答应了高鸿信的提议。

  而至于让张汉朝与高鸿信一起出兵为东南的牵制清军的提议,张汉朝听后就没有那么痛快了,而是皱着眉头说:“我考虑一下吧!”

  卓森也没有逼得太紧,怕事情会适得其反。

  如果曾云翳还在武昌,卓森可以说服曾云翳,寻求他的帮助,不过曾云翳此时人在万里之外的安徽,远水不及近渴。

  卓森接着便找到了张汉邦,作为张汉朝的弟弟,张汉邦对张汉朝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曾云翳。

  张汉邦虽然对东方平政有些估计,但是并不担心,心里也对东方平政的报复不以为意,考虑了一下,便答应为卓森说服张汉朝。

  “将军深明大义,卓森不甚感佩。”卓森赞叹道。

  张汉邦好像很很高兴,笑着说道:“什么大义,我只是为了义军着想,如今我们义军大好的局面来之不易,必须要好好珍惜。”

  “将军说的是。”卓森附和道。

  张汉朝对于这件事本来只是由于,如今又有了张汉邦的劝解,自然松动答应了襄阳的请求。

  卓森得到消息之后大喜过望,这件事是高鸿信亲自交代的,完成了这次大功,加上上次救援武昌的功劳,他很有希望在更进一步,能在高鸿信称王之前晋升,以后提升的空间也就更大。

  第二百一十九章 称王之事(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