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立国近两百年,如今传到朕这里,难道便要亡国!”嘉庆皇帝接着悲凉的说道。
“皇上,我大清就算退到关外也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以前我们老祖宗是怎样打进关的,我们再怎样打进来便是了。”钮祜禄皇后赶忙安慰道。
嘉庆皇帝听了这话,心里才略外好受一点,然后说道:“皇后说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大清休养生息几年,总能够卷土重来的。”
钮祜禄皇后听着嘉庆皇帝的话,虽然听起来信心满满,但是她知道,嘉庆皇帝只是在自我安慰罢了,毕竟现在可不是明末了。
虽然也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可是天下最大的三股义军,汉军、楚军、吴军都是实力雄厚,尤其是汉军。
清廷想要从东北卷土重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最主要的是现在的清军跟明末的八旗军相比,简直就是豆腐渣,没有一旦可比性。
不过钮祜禄氏自然不会说一些让嘉庆皇帝扫兴的,现在嘉庆皇帝就需要这么一个心里安慰,否则这一件件事情早晚会把他压垮。
退出关外的决定虽然难下,可是还是抵不过形势紧迫,嘉庆皇帝最终还是得下令撤到关外。
退出关外的命令虽然下达了,可是退出关外可不是一件小事,这么多人口,那么多东西,不可能一时半刻便收拾好。
另外,退出关外也不能明说,美其名曰北狩。
还要派遣一名王爷留守京城,明眼人都知道留下来的便是弃子,因此谁都不想要这个差事。
留守京城防守的自然得是身份地位显赫的王爷,就像英法联军进北京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欣留守,而如今便要从嘉庆皇帝的兄弟中选出一位来。
嘉庆皇帝作为帝王,自然不会为了这些事情浪费脑筋,自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因此成亲王永瑆便成了留守亲王,应对关内的乱局。
皇帝一声令下,整个京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显得有些混乱。
满蒙贵胄自然赶紧收拾家当,能装走的都装走。
但北京城不光有贵胄,还有许多贫困的满人,这些人挥霍了家产,现在一贫如洗。
如今要撤离,他们自然想跟着去关外,不过肯定不会被大队伍容纳。
因此只能自己携家带口的去关外,路途之上如果有什么意外,也没有办法。
这些人从嘉庆皇帝颁布撤到关外的命令之后,便开始陆续离开北京,这使得北京城更加的混乱。
第二百六十九章 赶路
更新时间2015-4-17 15:15:29 字数:2055
自从进入九月之后,山海关外的人流便源源不绝,可谓百年难得一见。
清朝立国之后,小冰河期退去之后,北方气候变暖,随之而来直隶、山东、山西的百姓自然就有许多人跑到东北去开垦。
清廷为了保持龙兴之地满足人口占据多数,便设立了柳条边制度。
整个盛京地区不仅不允许汉人进入,连蒙古人进入都被禁止。
这次通过山海关进入盛京的百姓当中,满族居多,不过也有一部分汉人。
他们也是害怕战乱,打算跟随朝廷逃到东北去,可是到了山海关才知道,汉人是不能通过的。
这些人顿时慌乱了,毕竟都已经离开京城这么长时间了,如果在回去在半路上遇上乱匪的话真的是九死一生了。
皇宫当中总共收拾了一个多月才收拾停当,只要是能拿走的都没有拉下,可是大清经过四代皇帝搜刮,有那么多的珍宝怎么能够都带走,留下来的毕竟是大多数。
还有便是各色的园林,这些都在京师,肯定是带不走的,这其中就包括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
此时的圆明园经过了乾隆皇帝六十余年的休憩已经基本成型,嘉庆皇帝对圆明园自然给外喜欢,可是此去关外再见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了,心中也是痛惜不已。
皇室的车队在御林军的护卫之下离开了北京朝着山海关而去。
汉军情报司的探子在北京的势力很强大,在嘉庆皇帝颁布出关诏书之后,便将消息传到了高鸿信手中。
对这种情况高鸿信也早有预料,毕竟清廷也不是傻子,如今的局势已经明朗,如果继续留在京师的话,只是自取灭亡。
高鸿信自然加快了东进的进度,争取将清廷的队伍拦在关内。
如今汉军的前锋还没有到达承德,在时间上来说清廷占据了先锋,一旦清廷的队伍到达了锦州那么再想拦住便不可能了。
因此高鸿信不得不催促加快进度,汉军的潜力也被最大限度的压榨了出来。
在大军攻克滦平之后,高鸿信便马不停蹄的率领大军围困了承德。
承德自从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年开始巡守避暑山庄开始,便进入了繁荣期。
如今热河户口繁多,民生富足,耕桑益辟已经成了一座北国大都会。
尤其是在乾隆四十三年,承德从州升格为府,承德一举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了塞外京都之称。
乾隆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在避暑山庄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
高鸿信此时见到也不由得不感叹,同时也为乾隆皇帝的作为赶到敬佩。
在他看来乾隆皇帝之所以这么大幅度的抬高承德的地位,肯定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是处于政治上的考虑,给朝廷在草原上建立一个支点,而承德便是这样一个支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