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蒙古帝国之所以能够称雄天下,就是靠着能够随时征伐数十万的骑兵部队。
现在严贵手下的骑兵,虽然只有两万,但是这在蒙古、阿尔泰来说也不少了。
严贵骑兵两万,俄军哥萨克启禀一万人,双方在广阔的草原之上,展开了宜昌最原始的厮杀。
其实维克托洛维奇并没有打算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的,毕竟他的兵力很少,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是架不住手下的哥萨克将领力主战斗,哥萨克骑兵战斗力是很强,但是却桀骜不驯。
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
他们对老百姓冷酷无情,以致整个欧洲,无论敌友都对他们恨之入骨,维克托洛维奇心里对哥萨克骑兵也没有好感。
但是他还得依靠这些骑兵,俄国也需要哥萨克人征战天下。
大战开始之后,维克托洛维奇通过战场的情势,自然看出对面骑兵的战斗力也很强,哥萨克骑兵并没有占据多少优势。
兵力上的差距自然会放大双方的差距,维克托洛维奇心里涌起了不祥的预感。
蒙古在明朝之后,战斗力虽然有所下滑,在明末的时候,对上大清的启禀,甚至不堪一击。
但是他们的战斗素质其实并不差,只是因为战斗意志差,造成作战混乱,经常处于乱战状态。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草原之上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蒙古人之间一直在互相征伐作战,战斗力自然强悍。
中国光复蒙古之后,不仅在内蒙古划分了省份,在外蒙古也划分了蒙古省和阿尔泰省两个省份,对蒙古地区采取了直辖统治。
蒙古草原以往的分裂征伐状态经过几年时间的整肃,开始逐渐趋于平静,草原平静之后,又没有清朝时候的减丁政策人口开始增长恢复。
蒙古牧民从蒙古王公的手下获得自由之后,加上内地产品的涌入,生活逐步改善。
生活好了之后,牧民们自然归心与朝廷,华军在蒙古征兵数量逐年上升,骑兵队伍不断壮大。
骑兵总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多,其中蒙古人便占到了一半,战斗力也直线上升。
这三十多万启禀分别驻守在新疆省、阿尔泰省、蒙古省与东北地区,而蒙古省启禀最多,总数达到了十万。
阿尔泰省虽然只有启禀五万,但是唐努乌梁海便驻扎了两万,几乎占到了一半。
这场大战是中华帝国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启禀战,对于俄国来说这场大战的规模也很少见。
相比于东线的数十万步兵的厮杀,这场大战也不遑多让。
这个时代虽然火器已经将要占据主流,但是在骑兵的战斗中,冷兵器却比火器占优。
没有坦克的时代,启禀还不可能淘汰,火枪的威力不够之前,冷兵器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还有用武之地。
冷兵器的战斗,便是近身搏杀,骑兵的搏杀相比于步兵更加的血腥残酷。
第三百二十九章 冬
更新时间2015-6-9 11:48:09 字数:2149
接战后没过多久,俄军便显现出败局。
维克托洛维奇次是个变通的人,他知道在顽抗下去也没有什么好结果,便果断的下令大军脱离战场,朝被撤退。
但是启禀作战怎么能说停止便停止,俄军撤退的命令下达,大军后撤反而被华军杀伤了更多。
俄军与其说是撤退,倒不如说是败逃。
严贵自然不可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下令大军紧追不舍。
双方大军一追一逃,接连一天一夜,维克托洛维奇虽然率领着一千多哥萨克骑兵逃到了阿穆哈拜商,但是还没来得及进程身后中国的骑兵便也追到了。
维克托洛维奇之大率军接着逃,他没有朝东跑,而是朝着西方跑。
俄军为了王中亚方向扩扎,一直在中亚都有一只大军,维克托洛维奇想着,只要他逃到那里,自然是安全的。
但是贝加尔湖移动的东西伯利亚可就危险了,不过现在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没有想到最后好似这么个结果,在他看来这场战争俄军的败局已定。
虽然维克托洛维奇是朝西方逃走的,但是严贵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仍然派军追击一路紧追不舍。
严贵一直率军追到鄂毕河畔才撤军,这时维克托洛维奇身边紧紧剩下了五百多人,其他的人不是被冲散了,便是丧命在华军的手里。
严贵从鄂毕河撤军之后,便开始兵分数路,接连攻克了托穆斯克、伊聂谢柏兴等城池。严贵自己是一路一直东进,不断逼近厄尔口城。
厄尔口城大部分已经跟随阿吉莫维奇前往了恰克图左近,如今正是兵力空虚,自然很难防备华军。
不过好在当严贵率军来到厄尔口城之下的时候,已经开始降雪,温度骤然下降,厄尔口城通过王城墙上浇水凝结成冰,是的城池变得更加的易守难攻。
而且华军对于骤然下降的温度,准备不足,有许多的士兵都冻伤了。
严贵为此很是懊恼,毕竟唐努乌梁海大战的时候,已经是将近十月份了,接连的大战,加上进军,又是一个月,下雪是很正常的。
厄尔口城没有攻克,不过也帮助恰克图接触了围困。
天寒地冻,俄军自然也不能继续在野外四处流动作战,只能退兵回到了厄尔口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