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大喜。不仅是欢喜募军成功,更是欢喜有人称他“大王”。按初唐规制,朝廷的郡王并不像后世那样称“王爷”,而是据实而称,所以属下都称他为“赵郡王”。突然来了个人称他为“大王”,当真如饮琼浆。而这刘虎云,显然比张宝相、虎京等人会讲话,将此次征兵的功劳全部加在自己头上。
“快快请起!”李孝恭起身笑道,“你……叫虎云,我军有名校尉名叫虎京,当真是军中二虎!”
“卑职不敢。”刘虎云再次下拜,继续说道:“卑职在蜀州时,常闻大王大名,如雷贯耳。蜀中官吏久慕大王贤德,闻大王募兵,纷纷响应。看来大王破梁之日,就在眼前。”
李孝恭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刘虎云。先前,他见真正能带兵打仗的人都是李靖旧部,眼里只有李靖,心中虽然不爽,但也没有办法。见了刘虎云,心想此人若能收为心腹,也多个帮手。只是,不知李靖与他有无情义?
心念至此,李孝恭抛了句试探的话:“虎云啊,你就别光恭维本王了。此次募兵,全仗李靖将军的辛劳,与本王无关。”
刘虎云正色道:“大王此言太过谦虚。李将军当然是有功劳,不过李将军未到峡江之时,大王就是皇上钦封的抚慰大使,统辖巴蜀军政。大王是皇室宗亲,李将军不过是大王属下,奉命办事而已。卑职以为,大王推己及人、抬举属下,确有王者之风。然而卑职也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将士们是冲着大王而来,大王可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
这话既拍了李孝恭的马屁,又巧妙地暗示李孝恭“军无二主”,让李孝恭心头一震。他不由得仔细打量着刘虎云,见他沉静自若,暗暗点头。他踱了几步,问道:“虎云现任何职?”
“卑职才疏学浅,忝为蜀州参军。”
“参军……嗯,本王看你仪表堂堂,只是不知……”李孝恭沉吟片刻,接着问:“兵法都读过么?”
“回大王,卑职少年时即开始习读兵书,上至孙吴、下至曹公,都读过。”
李孝恭从前跟着李渊,亦是读了不少兵法,但基本处于纸上谈兵阶段。越是纸上谈兵的人,越是喜欢卖弄。当然,在李靖面前,他不敢班门弄斧。如今碰到另一个“饱读兵书”之人,不由兴致大增。当下,他滔滔不绝地向刘虎云提问,刘虎云对答如流,竟无半点差错。
李孝恭十分满意。“考校”了半天,终于下了决心:“虎云,你不必回蜀州了,就留在信州总管府吧。本王缺一个行军司马,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就由你担任吧,也好早晚为本王分忧。”
刘虎云磕头谢恩。站在门外的张宝相听了,不由得暗自长叹:流血流汗,不如马屁一串……
正月底,李靖风尘仆仆地回到信州。李孝恭出城相迎。
原来,李靖在邓世洛的引荐下,经巴、绵、梓、汉、蜀、嘉等七州,与州且官吏和部落酋长推心置腹,请求支援。有邓世洛出兵五千垫底,这些州县虽然不愿出兵,但毕竟属大唐管辖,纷纷表示愿意动员子弟入伍。巴蜀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穷一些的州县出兵,富一些有州县出粮,堪堪凑足了两万人,军粮也凑了十万石。加上邓世洛的五千人,就凑齐了二万五千人。现已准备就绪,只待朝廷发诏。
这个结果,是李孝恭始料未及的。他深知,无论出钱出力,都是割肉之举,弄不好还要激起兵变。李靖深入巴蜀,不知费了多大力气。
“靖公,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表为你请功。”李孝恭这话倒是由衷的。
“不忙。”李靖道,“等诸事齐备,再上表不迟。”
其实,李靖是想向朝廷写一份能撼动李渊的奏陈,以实现自己的职位“由虚到实”的根本转变。这一路之上,他就在打腹稿。
李孝恭听了,就没再坚持。这段时间,他整日与刘虎云谈兵论道。在刘虎云不断强调“为王者须树立权威”的谏言下,他心中一直摇摆的信念得以稳固。是的,李靖再能干,也是他的部下。峡江军中,真正能作主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大唐郡王李孝恭。
若在以前,李靖干了这么一件漂亮事,他会与之聊到深夜。此次,他只是摆宴为李靖洗尘,席间反而谈论巴蜀风土人情,竟将兵事放在一边。
李靖回府后,急召张宝相、虎京、薛宗胜、司马冲腾、顾水生、张素怀来见。
以李靖敏锐的嗅觉,他感觉李孝恭在变化。于是问起因由。
“都是那个狗日的马屁精刘虎云,成天像个奴才围着赵郡王转。”张宝相忿忿地说,“靖公,我真不想在王府当那个鸟校尉。赵郡王耳根子软,喜欢属下吹捧他。”
“宝相,你要以大局为重。”李靖盯了张宝相一眼,“说话这么没遮拦,万一传进赵郡王耳朵里,怕是要生误会。赵郡王是一军之帅,连我都得听他的。你们谁敢造次,小心我翻脸不认人!”
虎京道:“大人,那刘虎云才来几天?就被提升为司马。我们这些老兄弟,提着脑袋为朝廷卖命,干来干去还是原地打转,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