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李元吉跟着说道:“大话谁不会说?当前,颉利联合草原诸部,拥有骑兵百万,比之当年的匈奴有过之而无不及。秦王不要认为打了几场胜仗,就认为胡人与汉人一样好收拾。”
李世民慨然道:“樊哙之流不足论。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突厥人马快刀沉,能征善战,这倒不假,但大唐要想长治久安,突厥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况且我朝拥有精兵良将,李靖、李世勣这样的将军,才能不输白起、韩信。我朝用七年荡平天下,靠的就是君臣一心。请父皇放心,儿臣担保,不出十年,必平漠北!”
对李世民、李靖、李世勣等行军打仗,李渊还是有信心的。他当下把手一摆,道:“你们不要吵了!朕意已决,迁都之议暂且搁置。秦王既然坚持要战,就做好拒敌的准备吧。”于是散朝,让李世民留下。李建成等见李渊心意已决,多言无益,私下商议对策去了。
第二部 南平半壁 第五十五章 国难思良将,李靖晋位大将军
李渊对儿子们的明争暗斗洞若观火,但一半江山的确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突厥人屡犯州县,还得仰仗二郎御敌。等众臣散去,李渊引李世民进了御书房,让他坐下,轻抚其背道:“二郎,今日朝议,父皇不过是试探臣下而已。自古帝王,哪有畏敌而迁都的?你说得对,突厥人再难打,也要打,躲着总不是办法。”
“父皇英明!颉利背信弃义,屡犯我境,不能忍让。想我大唐多次屈尊向突厥纳贡,然而突厥人如同喂不饱的豺狼一般。对待野兽,当尽力屠戮,而非讲礼。”
“二郎之说自是有理。然而突厥不是汉人,如若硬拼,目前国力维艰,难有胜算。你常在军中,对天下之势了如指掌。依你之见,该如何应对?”
“父皇,说句老实话,现在大唐若要与突厥决战,条件还不具备。但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是民心。突厥人烧杀抢掠,已在大唐子民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今南北平定,干戈止歇,看似一派安宁,实则深藏危机。突厥来犯,父皇宜诏告天下,征召有志之士,起兵抗拒突厥,一可凝聚民心,二可激发斗志,三可磨砺精兵。所以,突厥入关并非全是坏事。国家最怕的是臣民懈怠,内部互斗,日久必生贪腐。”
李渊一听,这二小子话中有话,既点明了党争,又直指官绅贪腐。
“二郎,父皇知道你对朕处理李靖一案,心中有不同的想法。但你也要想清楚,大唐靠什么立国?当初我们起兵时,倘若没有这些官绅提供兵马钱粮,恐怕连河东都出不来,更别说拥有天下了。朕知道李靖这个人没有私心,前次因他平定江南有功,朕赏他的物资、奴婢、马匹,他一样都没要,悄悄让夫人张出尘退给朝廷了,说大唐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赏赐收下,但要捐给国家。他这样的人,断然不会有什么私心,整饬官吏也是为了黎民百姓。然而现在还不到大治的时候,一旦得罪了全国的世家望族,谁来供给钱粮?因此父皇只能将此事大事化小。当然,至于太子他们说要降李靖的职,朕也不能同意。若李靖被贬,那么多有功的将军都会寒心,谁来替大唐打仗?”
李世民下拜道:“父皇深谋远虑,儿臣难及万一!李靖此人,无私无党,当此用人之际,儿臣斗胆请父皇重用李靖。当年颉利还是首领的时候,就在马邑吃过李靖的大亏,依儿臣看,与突厥决战,非此人不可。”
“二郎,今日朕单独留下你,就是要商议如何用李靖。江南已经平定,朕把李靖留在那里,发挥不出他的才能,不如调到北方,命其为边境州府都督,你看如何?”
“父皇这个想法好。不过,儿臣认为现在突厥人已经准备大举南侵,此时让李靖仓促北上,军心未服,情势不明,恐怕会遭遇失败啊。”
“自古战场,胜败之事极为寻常,难道李靖就不能战败?”
“不能!”李世民郑重地说,“父皇,儿臣这些年东征西讨,悟出了一个道理:将士们征战四方,最主要的是信心。一军之中,必有一将勇谋皆具,士气才会高昂;一国之中,必有一帅常胜不败,敌军才会害怕。李靖精通兵法,是大唐难得的帅才,必须为其创造有利条件,使其百战百胜,才能提振士气,让敌军胆寒。”
李渊听罢,深以为然:“二郎说得好!那你看,如何任用李靖为妥?”
“平定岭南、江南,主帅是孝恭,李靖为辅,实际上真正用兵者是李靖。儿臣观此人用兵,变化多端,并不拘泥于常规;性情看似恭顺,实则不甘于人下。因此,对于此等独当一面的大才,不宜让其束手,而应令其独立开府,最好成为可节度数州兵马的大都督。”
“二郎啊,你说的都在理,但现在几大州的大都督都有王公履任,而且多是有功之将,换了谁都不大合适呀。”
“父皇,天下州府,不过是父皇手中的棋子而已。父皇既可立州,也可废州,何必拘泥于换将之事?”
李渊眼睛一亮:“嗯,二郎这个办法好。依你看,如何调配为佳?”
“父皇还记得安陆公否?”
“怎么不记得?许绍与朕情同手足,可惜死在荆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