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利摇摇头,叫人取来羊皮地图,推开案几上的酒肉,将地图平平摊开,指着长安道:“光打几个州县,没多少油水。咱们的勇士不打仗,浑身就要长出虱子来。要打,就把长安打下来。”
突利一惊:若颉利真的打下长安,那他就会反过来剪除不听话的部族。“大汗,现在唐朝不比当初草创的时候了。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辅公祏这些豪强,都被唐军一一平灭,李世民、李靖、李世勣、尉迟恭这些将军,打仗也都有几下子,我是担心咱们的兄弟到了关中,会被唐军包围,无法完成大汗的使命。”
颉利哼了一声:“你讲的这些豪强,不过是些废物罢了。整个唐朝,我看也就是李靖还算条汉子,李世民也还可以,其余的那些将军,多半都是草包。咱们的铁骑一出,他们根本抵挡不住。唐朝看似地方很大,但很分散,不易集聚兵马。我想好了,这次由你和我同率大军,我出二十万骑,你出十万骑,连营南下,先分兵攻打朔州、忻州、并州,扰乱李渊的判断,我军主力再悄悄从西面的原州而下,攻取豳州,直下长安!”
帐中各头领闻言,轰然叫好。突利知道颉利野心极大,此时又猛将如云,不攻打唐朝,也没别的事可干,于是起身行礼:“小侄愿听大汗差遣!”
颉利哈哈大笑:“这就对喽!二汗,放心吧,打下长安,除了分你财产,美女任你挑选,如何?”
突厥起三十万骑兵入侵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如坐针毡,赶紧召文武百官朝议。
侍中陈叔达道:“陛下,突厥之所以屡犯关中,盖因大唐人口、财帛皆集于长安之故。昔日炀帝定都长安,因无险隘,招致群雄并起,最终亡国,可见长安之地,气数已尽。大唐建国七年,现已扫平南北,天下一统,人力财力较之开国之时,不可同日而语。但以目下军马,若与突厥人相拼,必两败俱伤。依臣愚见,大唐地大物博,当寻依山傍水之风水宝地重建新都,既可据险而守,又可避开突厥锋锐,可保大唐周全。对于故都长安,如不愿留给突厥人,亦可将其烧毁。突厥人见无利可图,自然息兵。”
李渊听了陈叔达的话,认为有理,问裴寂:“老相国,你意如何?”
裴寂道:“叔达之言,看似有悖常理,但此举甚为妥当。大唐新立时,长安系战略要地;如今南北皆平,长安暴露在突厥人面前,必引精骑前来攻打。依臣之见,不如以终南山为屏障,在樊州、邓州一带寻找吉地,重置宫殿。长安城年代久远,城朽失修,不宜再作国都。”
李渊看了看站在前排的太子,问道:“太子,你是国之储君,你怎么看?”
陈叔达本是李建成支使上奏的,他自然欲迁新都,大揽其权,以便在修建新的都城中建功,免得别人说他没本事。李建成奏道:“父皇,刚才二位相国之言,可谓深谋远虑。儿臣每见父皇住在旧宫,天暖还好说,天一冷,父皇万金之体,却要忍受风寒,儿臣就食不甘味。若将都城南移,一来可摆脱突厥人的侵扰,二来也可尽享南国山水之美。为了父皇,儿臣愿只身前往,亲率军民为父皇建一座旷绝古今的都城,以尽孝道。”
李渊听了,心头直美,当即道:“这迁都之事,太过繁杂,若无充分准备,不可轻动。朕看这样吧,宇文士及……”
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赶紧行礼道:“微臣在。”
“朕命你穿越终南山,并率终南有道之士前往南方,寻找适宜定都之地。记住,此行不宜扰民,其巡察务必精细,要将新都之地绘成图册,再行议定。”
宇文士及领旨。萧瑀等大臣深知皇帝贸然迁都极为不妥,但慑于太子及裴寂等宠臣的权威,不敢谏阻。
眼见这迁都之议就要定妥,李世民大急,赶紧奏道:“父皇,儿臣以为此事太过草率,还请父皇三思。”
李渊本没想到迁都,不过今日既然议到这儿,自己在长安也住倦了,心想造一座新都也挺好,见李世民反对,就问:“秦王,你说说,有何不妥?”
李世民道:“父皇明鉴: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创立新朝,统辖中国,所向无敌,其功绩盖过历代帝王,如何能因突厥侵扰边境而迁都以避?倘若迁都,花费财力物力不说,关中百姓将被突厥铁蹄蹂躏,大唐周边国家的君王会因此而轻视大唐,更会为后世留下千古笑柄。突厥人之所以敢犯境,皆因我朝分兵征战四方,若集中兵力,突厥并非牢不可破。遥想当年,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员将领,尚且决心消灭匈奴,何况儿臣还愧居藩王之位呢!请父皇给儿臣几年时间,儿臣必系颉利颈脖,牵其至父皇面前,以雪前仇;若不成功,再议迁都,为时不晚。现在尚未大战,就事先畏缩,岂是上国君臣所为?!”
这一席话说得义正词严,先前那些本想谏言但害怕太子、权臣的臣子们,见秦王力阻迁都,都纷纷出来说话。转眼之间,朝堂上有八成的臣子都反对迁都。
李建成见大事要糟,挡在李世民面前,不无讥讽地道:“当年樊哙欲得恩宠,称自己能以十万大军横行大漠,击败匈奴,结果徒增笑耳!秦王所言,莫不是仿效樊哙,取宠于父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