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觉得有道理,就稍微改变注意,改授安禄山为左仆射,给他两个儿子分赐了三品官,作为补偿。
安禄山没能拜相,按理说逃过此劫,应该谢天谢地,但是安禄山不是常人,他是一代枭雄,专注李隆基对他的歉疚感,安禄山趁机提出请求闲厩,朔方群牧使等职务,以获取战备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马匹。
出于歉疚,李隆基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得到了马匹的控制权,安禄山索性心里发狠,为了收买军心,加强部属的级别,他又上奏说:“臣所属部将讨伐奚、契丹、九姓同罗,功勋卓著,望陛下能不拘常格,破例加赏,请写任命书,由臣到军中授发。”
李隆基大笔一挥,竟然就授了五百多人为将军,两千多人为中郎将。
阳春三月,政治上满载而归的安禄山,结束了两个多月的长安生活,告别李隆基,返回范阳。行前,李隆基解下身上的御衣相赐,安禄山顿时现出了受宠若惊的样子。
在长安的两个多月,安禄山表面上荣耀无比,实际上却过的胆战心惊,他非常怕,怕杨国忠的加害,简直度日如年。从而到了能走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走了,恐杨国忠借故把他留下。策马如疾风般地除了铜管,乘船顺河而下,纤夫十五里一换,昼夜兼行,沿途不停,日行三四百里,直趋范阳。
月夜风高,长安城的一处街坊内,两个黑影在阴暗的角落中。
“为何不出手彻底除了此人,以绝后患!”其中一人气急败坏地问道。
“公子有令,不得对其出手!”
。。。
第二百二十二章 放虎归山
更新时间2015-8-9 13:49:47 字数:2063
从长安返回范阳,安禄山简直就像一条漏网之鱼般逃走的。他以手抚额,庆幸命运的眷顾。
他喟然长叹,叹杨国忠的咄咄逼人,叹天子被杨氏家族包围,叹自己的盛眷已经成为纸糊的灯笼。
如何办?怎么办?怎么办呢?
梦寝难安,往日倒头便睡的安禄山,变得梦寝南安。
不能坐以待毙。。。。
反复思量,加上智囊们的出谋划策,大致设定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推进铁骑,逐鹿中原,取唐廷而代之;中策是划地而治,占领河北,明确与中央分礼抗争;下策是僵持下去,得过且过,走一步看一步。
即使定了上中下三策,但要从中选出一策,安禄山还是踌躇的。
踌躇的最关键原因,是不管采用哪一种策略,都有极大的风险。换言之,也就是没有多大的胜算把握。
既然都有风险,惯于冒险的安禄山,最后把赌注压在了上策上。至少,能以攻为守,避免最大的被动。
他依据河北和中央的矛盾分析:河北一带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他们仍然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头等的大事是唯祭祀与兵戎,把军事掠夺作为生产方式的补充手段,此外,对朝廷的大汉族主义的高压政策极度不满,并且这种情绪在无限地增长中;闲厩、朔方群牧等使已经由他来兼领,大量的骏马与游牧战士结合,完全可以组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兵备松弛的中央王朝将不是对手,范阳地区物资储藏丰富,可以满足装备庞大的军队以及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重要财政的结局,吏治腐败,每况愈下;即使河北广大汉族民众,也苦于土地兼并,赋税繁重,与朝廷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
要是反,从私人恩怨来说,他是犯难的。李隆基天大地大的恩情,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涕零。然而要是对得起这个恩情,必须要等到李隆基百年之后再说。可是能等吗?遥遥无期不知会生出多少变数,危险日增不说,眼下杨国忠无一日不想置他于死地,更为忧虑的是太子也已经与他冰炭不同器,一旦君主人选变更,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反,一定得反,并且要抓紧时间反。
当安禄山定下这个基调之后,范阳实际上脱离了与长安的隶属关系,成了一个潜在的政治中心,离开大规模内战的日期,已经屈指可数。
在严庄、高尚的谋划下,安禄山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对朝廷的中顺的模样,暗中按照谋反的要求,整顿了河北部队,清除汉将,代以胡将,改组军队领导。为了不打草惊蛇,天宝十四载二月,安禄山派遣副将何千年入京,向皇帝提出请求,当然附上了为国考虑的理由,允许在范阳军内以胡将三十多人代替汉将。
蒙在鼓里的李隆基,抱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加上他自认为对安禄山的了解,欣然答应,命中书省予以照办,颁发三十二张任命书。
虽然没有加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人之间的斗争的韦见素,目睹此状,从朝廷的角度出发,也断定安禄山已经在为最后的叛乱做军事准备。
他忧心如焚,急切地找到杨国忠商议说:“安禄山久有阴谋,今天又有这样的请求,反迹已经很明显,明日我将上殿极谏,若皇上置之不理,请你接着谏言。”
杨国中许诺照办。
翌日,二人按时上殿,没等他们开口,李隆基却先问他们:“卿等有怀疑安禄山的意思吗?”
韦见素开门见山地回答道:“安禄山暗藏物资准备谋反,行迹昭彰,陛下不可同意他换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