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一个长枪兵,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上阵厮杀,可训练一个毫无根底的长弓手,却需要长年累月的等待。
之前在介亭的时候,李贤麾下兵马不多,时间又仓促的很,所以他来不得训练长弓手,可现在不一样了,担任夷安县尉之后,李贤麾下兵多将广,有充裕的时间来完善兵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张合适的长弓显得至关重要。
李贤在后世里逛了不少军事论坛,恰好知道一种长弓的制造方法,有了这长弓,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长弓手的训练时间。
无论在何时何地,军械的制造工艺都是绝密,夷安城内也有不少匠工,可李贤对他们毫无了解,他可不想把自己压箱底的手段交给完全陌生的匠工来研制,那样的话,即便成功了,想必消息也会走漏了。
真正的大事,还需要自家人来做,这也是李贤坚持亲自南下介亭的原因之一。
回转介亭,李贤也算是衣锦还乡,他把介亭籍的军卒全部带走,将夷安城防交给了周仓以及赵亮。
徐庶也留了下来,无论是夷安城,还是宁家堡的建设都需要这样一个运筹帷幄的人来总揽全局。
当日与周仓定下的一月之约,早已经期满,可无论是周仓还是李贤都没有再度提起的意思。
李贤心照不宣,周仓是齿于开口,他总不能说自己跟着李贤做惯了官军,不想再从贼了罢,那样的话,实在是太令他难堪了。
对于周仓,李贤始终是信任的,他相信,像周仓这样敢作敢为重言信诺的汉子,即便他要离开,也绝不会偷偷摸摸地走,而一定是要跟李贤说清楚之后,走的正大光明,堂堂正正,这才符合周仓的脾性。
从夷安到介亭,快马奔驰不过一日的功夫,可如今李贤麾下马匹匮乏,众人只能一路疾行。
好在介亭兵勇没有携带多余的辎重,也算是轻装上阵,所以行的极快。
两日过后,介亭县城遥遥在望。
城外已经有熟识的乡民认出了李贤的队伍,他们竞相奔走,呼朋唤友,“游缴回来了,李游缴回来了,三郎回来了”。
见到久违的故乡,不少兵勇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他们想到了战死沙场的胞卒,想到了家中翘首以待的老母。
等到李贤来到介亭城下的时候,城门早已经敞开了,道路两旁站满了介亭乡民,他们在等待自家的子弟兵。
当日,张饶兵寇夷安,高升劫掠介亭的时候,是李贤挺身而出,阵前斗将,两个回合生擒了高升,进而全歼三百黄巾,解了介亭之围。
后来,孔北海被困都昌,张饶在夷安嚣张肆虐的时候,也是李贤披坚执锐,杀出一条血路,斩了张饶,解了孔北海之围。
对于介亭乡民来说,李贤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传奇色彩。
要知道,数月之前,李贤只不过是一个贩盐为生的乡民罢了。
可现在呢?据说李贤李三郎早已经官升县尉,成为大城夷安响当当的二老爷了。
君不见,连介亭的几位老爷都在城门口候着吗?
没错,为了以示礼遇,介亭县令连同麾下大小官吏全都在城门口等候,这待遇非同小可。
李贤隔着老远就看到了这一幕,他急忙快步下马,一揖到底:“使君折煞我了”。
...
第一百一十三章 落叶归根 魂归...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介亭县令出城相迎,可谓给足了李贤面子。
如果换成其他人,说不定自我膨胀,反而会得寸进尺,李贤却不是这种夯货,他没有妄自尊大。
无论是翻身下马,还是作揖行礼,李贤都表现的彬彬有礼,让人挑不出毛病。
这种知情知趣的态度让介亭县令一干人等松了口气。
李贤毕竟有强军在手,真要是板起脸来,狂妄自大,介亭县令等人也拿他没辙。
好在李贤颇会做人,寒暄几句过后,使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北上都昌的这段日子,李贤用他无可争议的实力征服了介亭上下的所有人,
在别的地方,官吏百姓可能对李贤知之不详,可在介亭,谁不知道李三郎的根底?
一个二十岁的草根少年用短短一年的时间达到了他人兴许一辈子也无法达成的目标。
这样的人物,宁可为友,不可为敌。
谈笑间,李贤与介亭官吏先行一步,军卒们紧随其后。
见到了久违的城墙,听到熟稔的呼喊,九百名籍贯介亭的军卒们昂首挺胸,阔步迈入城池。
官道两侧站满了翘首以盼的介亭乡民,他们努力在军阵中找寻着自家儿郎。
有找到自家人的,当即喜的眉开眼笑,叫道:“狗儿,狗儿,我是你三哥呀”。
即便没有得到回应,那人犹自大笑,对着旁人自豪地说道:“看见没有,我家狗儿也成才了,我就说嘛,李游缴是做大事的人,跟着他,靠谱!”
另外一人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道:“什么李游缴?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现在是李县尉!夷安县的二老爷!”
那人也不恼怒,他连连颌首,讪笑道:“对对对,李县尉,李老爷”。
九百人的军阵很快就走了过去,有的乡民瞪的眼睛都酸涩了,可却没能像其他人一样从中找到自家儿郎的身影,他们颇有些慌乱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