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190)

  “喏!”

  李贤入厅之后向孔融作了一揖,嘴里道:“东莱军卒三千五百人已经在城外扎营,请使君示下”。

  孔融笑道:“今日不谈军务,嗯,这位是河北名士荀彧荀文若,你且在下首坐下吧”。

  李贤又向荀彧施礼,笑道:“好叫使君知晓,适才在城门外我已经与荀先生见过了”。

  孔融大为惊讶:“喔?竟有此事,文若,为何没听你提起?”

  荀彧笑道:“适才只是一面之缘,不算数,我早就听说介亭李贤锐不可当,今日当然要见上一见了”。

  孔融眉开眼笑,荀彧夸赞李贤,就好像夸赞他自己一样。

  这就好比自己发现了一样宝贝,格外珍重的很,忽然,至交好友来访,也对宝贝赞不绝口,这样的感觉就如同伯牙遇到钟子期,知音呀!

  在孔融面前,李贤收起了之前佯装的桀骜,嘴里谦逊地说道:“什么锐不可当都是笑言,若不是麾下军士效死,若不是使君信赖有加,我李贤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游缴罢了”。

  马屁拍的恰到好处,孔融颇为自得。

  荀彧却仔细地看了李贤一眼,他没想到,城里城外,李贤竟然是两副模样。

  一副桀骜、目中无人,另外一副却谦恭、颇知礼数,究竟哪一个才是李贤的真面目?

  直到这时,荀彧才对李贤真正有了几分兴趣。

  酒是男人之间联络感情的最佳调剂品,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几碗酒水下肚,话都会多起来。

  男人之间的话题离不开女人,离不开天下大事,即便你不懂,也要模棱两可之间地回应几句,这样才显得自己不跌份儿。

  荀彧跟孔融是文人雅士,自然不会在李贤面前谈论美色,他们只是信口闲谈。

  刚开始,荀彧还以为李贤不通文墨,所以并没有畅谈什么太过高深的东西,可等到后来,荀彧惊讶地发现,李贤不是不懂,而是不想多说。

  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风土地貌,李贤都好像亲身经历一般。

  众所周知,李贤不过十九岁的年纪而已,他的阅历从何而来?

  了解的越深,李贤身上的谜团便越厚。

  子不语怪乱神,对于星君下凡的说法,荀彧跟孔融都是不相信的,那么,李贤一定是遇到名师了!

  对,一定是这样,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李贤在两年间的时间里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军事、内政样样精通,而且时有灵光一闪的时候。

  水车灌溉的盛况,在赶路的途中荀彧已经见识过了,当时他还特意走到栅栏外查看了一番。

  要不是防备的军卒再三驱赶,说不定荀彧还要仔细上前摩挲摩挲。

  只有懂农事的人才会明白水车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根据荀彧的估算,一架水车足够将三百亩田地的产量提高两倍!

  这概念颇为惊人,什么时候,兖州要是也能有这样的水车就好了。

  在荀彧想来,能够研制出水车的人物,一定是当世大才,可后来他再散打听,才明白这灌溉的水车竟然是李贤搞出来的。

  当时荀彧就惊呆了……

  酒桌上,借着酒劲,荀彧提起了水车,哪曾想孔融竟然打了个哈哈支吾了过去。

  粮秣可以借,但水车却不可以。

  曹操与孔融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程度,眼下,“授曹以鱼”已经很给面子了。

  荀彧颇知进退,当下闭口不提水车的事情,又这么闲聊了一阵,荀彧便告辞离去。

  等到荀彧离开,孔融便意味深长地看了李贤一眼,嘴里道:“维中呀,你猜猜看,荀文若这一次所为何来?”

  “曹孟德麾下兵多将广,他又将兖州、青州视作囊中之物,依我看,荀文若肯定不是来借兵的”

  “喔?那你说他是来干嘛的?”

  “曹操自领兖州牧,四面树敌,又跟黄巾征战不休,如果我猜的没错,荀文若是来借粮的”

  孔融“哈哈”大笑,道:“好你个李贤李维中,连曹孟德的心思都你都能琢磨的这么透彻,真不知道若是被为人自负的曹孟德知道了,会不会羞煞自己”。

  感慨了一番,孔融又道:“嗯,没错,荀文若是来借粮的,那你说,这粮秣究竟是借,还是不借?”

  “粮秣自然是要借的,不过,怎么借却大有乾坤”

  “喔?何解?”

  “曹操占据兖州、青州,摊子铺的太大,两三年之内粮秣绝难自给自足,与其说是借,倒不如说是赠”

  孔融拧起眉头,道:“也罢,且不论曹孟德如何,单是看在荀文若的面子上,我就得赠他粮食”。

  李贤微微颌首,旋即话音一转,道:“当然了,粮秣是我们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自然不能白白便宜曹操,须得让他付出一些代价才好”。

  孔融虽然秉承君子之道,但也不是可以“欺之以方”的腐儒,李贤说的虽然有些势利,可却也是为了北海国着想。

  这样以来,孔融自然不会责怪李贤,当下只是闭口不言。

  有时候,不说话其实就代表了无言的认可。

  ...

  第一百四十九章 钱铁置换计划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