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之乱臣贼子_秀才会武术【完结】(433)

  北海国内,‘春’耕已经开始。

  一架架巨大的水车架设在河流中央,清澈的河水沿着水渠往田间流去。

  从未见过这等场景的屯田流民睁大了眼睛,他们早就听说过北海国有这等利器,然而,真正见到却还是生平第一次。

  “水来了!水来了!”

  “李使君真是天上星君下凡,此等神器只应天上有!”

  “哈哈,别愣着,快准备准备,莫要‘浪’费了这渠水”

  “有这等神器,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李贤设立屯田制度之后,流民的积极‘性’大增,他们两手空空的来到北海国,李贤提供他们吃住,现在又提供粮秣种子、耕牛,只要努力劳作,来年过冬之时,家家户户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粮食了。

  在广袤的屯田外侧,一队队盔甲鲜明的乡卒在巡逻守卫。

  虽说北海国内流寇绝迹,可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有外地流寇流窜而来,乡卒多加防备一些,总归不会有错。

  乡卒都是屯长从流民中跳出来的身体强健的男子,他们一日一轮值,既不耽误耕种,又不至于误了差事。

  换言之,这些乡卒就等于李贤麾下的预备役军卒,一旦发生战事,他们随时可以登上战场。

  李贤在郡城内待了一些时日,觉得实在是憋的慌了,便换上便衣,带着随从随处转悠起来。

  此时,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迹象。

  乡民们唱着歌,挥着皮鞭,优哉游哉地播种。

  都说孔北海仁义无双,李贤李使君上台之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沿袭数百年的人头税取消了,代之以较为合理的田亩税,无论是百姓还是豪族,都以土地的多寡来‘交’税,这样以来,完全杜绝了通过隐瞒人口来偷税漏税的可能。

  当然了,也曾有大族试图通过隐瞒土地来少缴赋税,不过,一旦被查处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五倍的重罚。

  李贤曾经把丑话说在前头,谁如果想试探他的底线,那么他必定会给谁留下终身难忘的教训。

  李贤毕竟是青州刺史,即便他轻车简从,‘精’简护卫,可身前身后还是少不了几十名骑卒护卫,这等情景自然引其道理两侧的乡民注意。

  有见识过李贤的流民当即跪倒在地,口呼:“我等兖州流民谢使君活命之恩”。

  有第一个,很快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快,田地两侧就跪满了流民。

  李贤大为感动,他急忙翻身下马,搀扶起一名老者,嘴里道:“老丈何须如此,何须如此呀”。

  “若不是使君开恩,我等早已经没了活路,以后但有驱使,我等无不从之!”

  “这土地可还丰腴?渠水可曾充沛?农事要紧,我只是随便看看,并无其他意思”

  老者连连颌首,道:“这地土地比兖州要‘肥’的很,渠水也充足的很,有使君创立的神器,大水车,这庄稼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之年了”。

  “粮秣可还够用?耕牛如何?”

  “够用,够用,屯官分的很是仔细,不会耽误农活,说起来,这都是使君的功劳呀”

  李贤谦虚了几句,然后便上马告辞离去。

  离开之后,屯田中的流民依旧对李贤赞不绝口。

  年纪轻轻便懂得体恤民情,这样的官吏打着灯笼都难找,众人不禁庆幸起来,幸亏来到了北海国,不然的话,还不知道在哪里挨饿受罪了。

  ...

  第二百八十四章 谁可为当世英雄

  都尉与刺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官职,李贤做都尉的时候,只负责郡国内的相关军事活动,并不需要劳心劳力的考虑其他,可成为青州刺史之后,李贤要管的事情就多了,从民生、军事到对外政策,样样不可或缺。

  若不是有徐庶帮衬,李贤很难理出头绪。

  此时,李贤开始明白上位者的痛苦了。

  如果不懂得知人善用,凡事都想亲力亲为的话,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

  历史上,大明朝的崇祯皇帝颇为勤政,而他本人也衣着简朴,多次缩减宫内开支,可他却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多疑。

  崇祯在位十七年间,杀两位首辅,更换五十多名内阁成员,处死巡抚十一人,历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武臣武将就是被因为崇祯的缘故死于非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崇祯能够开明一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后金的努尔哈赤绝难轻易叩关。

  李贤最喜欢历史,网络上很多人都对崇祯报有同情之心,他们认为崇祯只是生错了年代,倘若在太平年代,崇祯一定是个好皇帝,对此,李贤不置可否。

  明朝的衰落是从天启年间开始了,到了崇祯继位之后,小冰河时代来临,天灾**不断,倘若崇祯能够像刘邦那般,说不定明朝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可崇祯没有那么做,最终,大明朝亡于他手。

  李贤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若是后金不能入关,历史又会怎样?

  崇祯作为一个多疑的反面典型让李贤时刻警醒,而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却也让李贤颇为钦佩。

  众所周知,刘邦之所以能够获得天下,这与他手中的一帮文臣武将关系颇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