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有足够的底气扼杀维新变法,是因为庆亲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载漪和荣禄都支持她。但是,扼杀新政之后,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光绪皇帝废立的意见上——反对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他们的“政治共识”,但他们一开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对的是要保持光绪的皇帝名号而由她临朝训政,而端王等人却怕慈禧死后光绪报复,要废掉光绪这个皇帝,在满族亲贵中挑选一个他们自己的人(溥儁)上台。所以端王集团的高官一次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谣就是哭诉,说光绪的坏话,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废了光绪。但问题是,溥儁成为新皇帝,就算过继给光绪皇帝,又是慈禧的孙子辈人物,那么慈禧又将面临当年同治去世后的难题:她要荣升为皇祖母!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极力反对废黜光绪皇帝。当时,他们这些汉臣,反对废黜光绪皇帝,更重的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清廷内部新的党争就形成了:对阵的双方就是端王、刚毅等代表的满族亲贵势力“满党”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党”。
端王等满族亲贵希望“回到过去”,即复旧。不仅要回到洋务运动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开国之时,那时的满人威风八面,特权压倒一切,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满人的,朝廷的统治本来就是建立在满人特权基础上的,一旦满人失势,就会危及朝廷统治。所以,他们复旧的呼声在打着维护朝廷统治稳定的旗号,刚毅就公开叫嚣:“汉人一强,满人必亡!”
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们希望改革继续,洋务运动是他们的主要奋斗之地,他们希望中国面向未来。
至于慈禧太后和荣禄,他们乐于见到两派的争斗,搞权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欢的拿手好戏!
此时,光绪皇帝的废立,就成了端王集团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争斗的焦点,这满汉之争,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关乎中国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所以不仅刘坤一很大胆,发电报警告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的阻力很大——“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张之洞本来也是在这封电报上联名的,不过电报发出之后,他突然有些后怕,觉得还是让刘坤一和李鸿章在前面冲锋陷阵比较好,自己在背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这封电报,把自己的名字给抹去;而李鸿章,更是不惜在颐和园和慈禧太后当面翻脸。
慈禧太后也并非铁了心要废黜光绪,不然李鸿章和她争论,就不是调任两广总督了,而是和翁帝师一样告老还乡了。李经述的想法,就是“以退为进”,造谣端王已经开始准备让儿子登上皇位了。
不久,京城里谣言四起,说端王府在忙着准备一场庆典,表面上自然是庆祝溥儁晋封“大阿哥”,而实际上却是为光绪皇帝“禅位”做准备和造势,他们甚至向各国驻北京公使发出了“喜帖”。同时,汉党这边也有很多大臣为了自己的名节和官位,纷纷弹劾端王,张佩纶等御史奋笔疾书,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人纷纷上折,慈禧这下顿时觉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细一想,自己训政和垂帘听政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终于没再提废黜光绪皇帝的事。
这一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就尴尬了,入了宫却当不了皇帝,光绪皇帝才二十出头,有得等了。端王恼羞成怒,认为这都是洋人在背后捣鬼,记恨洋人,想找机会报复。他主管总理衙门,于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边说洋人坏话,还又放出谣言,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等洋公使已在密谋,准备派兵杀到北京,干涉满清内政,胁迫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所以集体不来参加大阿哥溥儁的册封典礼,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日渐加深。
☆、第120章 东南立
慈禧最终没有废黜光绪皇帝,端王的儿子溥儁虽然入宫成了大阿哥,但这意味着他要等到光绪皇帝死后才能即位,而且他这储君还没得到列强的承认。端王心想,即便自己的儿子能等到即位的那一天,但自己肯定等不到那一天了,而且一旦慈禧太后归西,光绪皇帝执政,自己和儿子就危险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顾忌洋公使的态度惹的祸,他见到洋人就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激发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打击李鸿章等汉党,端王又开始造谣,他和刚毅联名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里面伪造了洋人给总理衙门的四条照会:“一、勒令皇太后即日归政光绪皇帝;二、指明一道住处,供光绪皇帝居住;三、代掌天下兵权;四、代收各省钱粮。”
在朝堂上,慈禧太后看了端王的奏折,大怒,扔在了地上,道:“由谁当政乃是我爱新觉罗的家事,还轮不到洋人指手画脚,而且一国之兵权和征收钱粮,怎能落入外人之手?洋人真是欺哀家太甚!”
慈禧口里虽这么说,不过心里想的却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为此她在朝议时提出要跟洋人开战,翰林院侍读学士朱祖谋谏言道:“皇太后敌西洋,不知恃何人办此大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逆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