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陛下!”
既然李渊提到了国事,杨恭仁便取出了杨元庆的亲笔信,双手呈给李渊,“这是隋朝楚王给陛下的亲笔信,师道带来,让臣转给陛下!”
李渊听说是杨元庆的亲笔信,立刻接过,匆匆取出信纸展开,果然是杨元庆的笔迹。
信中用词和语调都很客气,表示隋发行银钱也只是少量,而且承诺却不让银钱流入唐朝境内,不会给唐朝造成损失。
李渊眉头一皱,杨元庆怎么知道唐朝很在意银钱之事,是谁把消息泄露出去了?他眼皮微微一抬,目光锐利地看了一眼杨恭仁。
随即他又不露声色把信交给了杨恭仁,笑道:“原来是为银钱之事,隋朝有点小题大作了,这样吧!这件事朕就交给你和太子,把这封信交给太子,你们自己商量一下,该如何应对。”
“臣遵旨!”
杨恭仁接过信,又躬身道:“启禀陛下,臣想设家宴招待师道,不知陛下是否同意?”
李渊宽容地笑了起来,笑得就像一个宽厚的长者,“朕不是说过了吗?你和兄弟见面,这是人伦常情,手足之谊,朕怎么会不同意?你尽管去和兄弟叙旧,朕不会放在心上。”
“谢陛下宽容,臣告辞!”
“去吧!先做好国事。”
杨恭仁施一礼退下去了,他刚退出御书房,李渊脸色立刻大变,眼中凶光迸射。
“立刻宣秦王来见朕!!”
卷十九 励精图治正当时 第八十章 长孙之策
约半个时辰后,李世民出现在李渊的御书房,他双膝跪下向父皇恭敬地磕一个头,“儿臣世民参见父皇,请父皇训示!”
李世民每次来觐见父亲总是会行跪礼,虽然没有这个必要,但李世民一直坚持,最终感动了李渊。
李渊一直为第五子李智云之死而对李世民耿耿于怀,但正是李世民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孝道,最终使李渊相信了裴寂大义灭亲的解释,李世民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而射死李智云。
解开这个心结后,李渊对李世民开始愈加信任,甚至包括李世民在潼关夺权而不肯救援李元吉之事,也不了了之,更重要是李建成在一些小节却表现不太好,让李渊不喜。
比如,李建成经常微服私访,替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农民在感激之下,会喊出太子万岁,李渊当然不会计较这种愚农之言,但他却对太子没有及时制止而不满。
再比如,李建成在私生活上有点不太检点,经常和一些文人混迹在一起,而且招妓娱乐,席中酒色不忌,放荡形骸,被御史弹劾有失体统,这让李渊很是不满,但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斥责太子。
尽管李渊本人是极为好色,但他却希望儿子们能稳重收敛,在这一点上次子世民就做得很好,他从不和那些胡乱指点江山的文人墨客们混在一起,也不好色,和秦王妃情深意重,夫妻恩爱,加上皇后时时赞誉,这就让李渊很满意。
历史竟是如此地相似,这种事情在隋朝时也同样发生过,李建成相当于杨勇,李世民相当于杨广,尽管有前车之鉴,但李渊并没有吸取杨坚的教训,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所在,有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李世民掌控唐风的缘故,一些军国大事,李渊也常常会把李世民叫来一起商议。
“皇儿免礼平身!”
李渊笑眯眯道:“坐下吧!”
一名宦官连忙搬来一只坐枰,“谢父皇赐座!”李世民恭敬地施一礼,坐了下来。
李渊沉吟一下,挥挥手,“你们都退下!”
宦官们都退了下去,御书房内只剩下他们父子二人,李渊这才缓缓道:“安排唐风,要多注意杨恭仁的动向。”
“是!儿臣记住了。”
这一点也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区别,如果是李建成,他一定会吃惊地问,为什么监视杨恭仁,知道实情后,他必定会劝父皇要相信杨恭仁。
但李世民却不,他不会问原因,父皇怎么交代,他就怎么做,这自然就让李渊对他生出一种信任感。
随口交代完杨恭仁之事,李渊又道:“这次杨元庆派遣杨师道来长安,是向我们解释发行银钱之事,他承诺少量发行银钱,会严禁银钱流入唐朝,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世民暗暗忖道:‘原来是杨师道来了,难怪要监视杨恭仁。’
“父皇,银钱之事朝中已有定论,父皇不要被隋朝的花言巧语迷惑。”
“皇儿的意思是说,隋朝只是在欺骗朕?”
李世民叹了口气,“父皇,首先一个少量发行银钱就不可信,他若少量发行银钱,那发行银钱又有什么意义?他获得那么多银锭,怎么可能少量得起来,再说,他承诺严控银钱流入唐朝,这句话更是有漏洞,他可以说关中商人仿冒,甚至他不用银钱,而用银饼流入唐朝,这又该怎么办?父皇,我认为杨元庆其实没有一点诚意,他若真有诚意,就应该关掉矿山,这才是治本之策。”
李渊背着手走了几步,他忽然回头问:“那批假银钱之事,做得如何了?”
“回禀父皇,我们已经制作了一万余枚。”
李渊眯着眼道:“把这一万枚银钱投入太原,朕想看看杨元庆的反应,他是否真的重视银钱,一试便知!”
……
李世民匆匆回到了秦王府,一进大门便吩咐手下道:“速把长孙长史给我叫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