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齐王处置罗艺极其愚蠢,既然夺了军权,就应该立刻把罗艺送回长安,他却没有这样做,不知是妇人之仁,还是漫不经心,最后被隋军抓住了漏洞,反间计成功,那这些责任该怎么处理,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权责不清,赏罚不明,如此种种,唐军怎么能不败?
心中虽然愤恨,但李世民也无可奈何,长安的军权不在他手上,他只能低声下气和太子商议,李世民立刻回到座位,飞快地写了一封信,随即令道:“让宇文士及来见我!”
片刻,宇文士及匆匆走进大帐,躬身施礼,“参见殿下!”
宇文士及现任天策上将府记室参军,同时也出任骠骑将军,是李世民比较信得过之人,李世民把信交给他,并嘱咐道:“这封信交给太子,并把目前的情况告诉他,让他明白形势严重,务必请他按照我信中的方略来做。”
“卑职明白,这就回长安!”
宇文士及接过信,行一礼便匆匆离开了大帐,李世民望着他走远,又忧心忡忡道:“也不知道是否还来得及。”
“应该还来得及。”
房玄龄笑道:“隋军不可能来得这么快,他们也需要部署兵力,安排后勤,不过现在应该加强斥候的力量,尽可能多地收集情报。”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明白情报的重要性。
……
同官县位于黄土高原向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丘陵起伏,小河纵横,一座座山头连绵不断,一直伸向远方。
在丘陵之间则是一片片狭长的沟壑,大多呈东西向分布,小的沟壑只长一两里,而大的沟壑则长数十里,农田、村庄、城池都位于这种狭长盆地般的沟壑之中。
由于沟壑大多呈东西向分布,所以南方方向的交通就变得十分艰难,需要翻山越岭,不过一些河流也冲刷出了不少南北向的河谷,这些河谷变成了南北向的天然通道。
铜官道就是由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谷组成,这是由于这一带没有东面洛水和西面泾水那样的大河,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河谷,所以零散的数十条河谷无法贯通一气,只能上梁下坡,从一条河谷翻山去另一条河谷,骡马可以和人一起翻山越岭,但辎重大车肯定无法行走。
铜官道的最北面修有一座关隘,叫做金锁关,在汉朝时修建,南北朝时又重新修筑,不过由于铜官道的地形不想秦岭和陇山那样高峻险要,而时一座座低缓的丘陵,这就注定金锁关不可能成为潼关和大散关那样的险关,军事作用不大,最初也是为防止商人们逃税而修建。
这天下午,金锁关北方约十里外的一片树林内出现了一支隋军斥候,约百余名骑兵组成,为首军官便是萧延年,在他身旁跟着秦琼之子秦怀玉。
两人一个冬天都呆在延安郡,听说南方战争打得波澜壮阔,让这两人羡慕之极,心中早憋足了一口气,现在终于等到了隋唐大战,两人跃跃欲试,一心想立战功。
“萧大哥,你说我们隋军主力会不会走铜官道?”
秦怀玉今年已经十六岁,长得高大魁梧,武艺也极为高强,称得上是少年将军中的佼佼者,而萧延年今年也是十八岁了,已经成了一个经验老道的斥候首领,按照他积累的功绩,只要他能再立一功,他就能晋升为郎将。
萧延年向远方的关隘眺望片刻,淡淡笑道:“听说是殿下亲自指示探查铜官道的情报,我估计走铜官道可能性很大,不过是不是主力,我就不知道了。”
卷二十 长风破浪会有时 第七十四章 隋唐大战(四)
秦怀玉还想再问,萧延年却翻身下马,笑道:“走!山梁上看看去。”
他回头又对士兵们喊道:“大家在树林里等我,我马上就回来!”
他快步向山上奔去,秦怀玉也翻身下马,“校尉,等等我!”
两人一前一后向山梁上奔去,隋唐时的黄土高原还并没有砍伐过度,随处可见片片茂密的树林,他们要去的山梁上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居高临下,可以更清晰地看见金锁关的情形。
萧延年凝视片刻,回头对秦怀玉笑道:“你发现什么了吗?”
秦怀玉眉头一皱,“好像关隘不大?”
“关隘确实不大,最多也就只能容纳三千人,但问题不在这里。”
萧延年一指紧靠金锁关一座弯曲如蛇的山岭道:“那座丘陵也就十几丈高,如果占领并它向下放箭,或者用巨石猛砸,火油焚烧,你说这座金锁关还守得住吗?”
秦怀玉看了片刻,他发现山岭上也有木塔,便道:“好像山顶已经有人驻守了。”
“那只是哨塔而已,不是真正的驻兵。”
萧延年担心的是,一旦他们回去禀报后,唐军又向山岭上增加驻兵,使他的情报反而有误了,他想了想道:“留两个弟兄在这里看守,我们再分兵两路,一路回去禀报,一路翻过山岭,继续向南方探查情报。”
说到这里,萧延年拍了拍秦怀玉的肩膀,“你带两人回去禀报,我带弟兄们继续向南探查情报。”
秦怀玉咬了一下嘴唇,“我跟萧大哥一起去,让其他人回去报信。”
萧延年摇摇头,“你总归要独立做事情,不能总跟着我,回去报信,然后再向殿下讨令,看殿下能给你什么任务。”
“我明白了,这就回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