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会好好封赏你和十二名御史,但朕有一件事要说。”
杨广沉思片刻道:“有不少大臣指出,御史台的两位御史大夫有姻亲关系,违反了朝规,显然就是指你和裴家,当时朕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杨元庆明白杨广的意思,他是想把自己调出御史台了,然后把自己再放在某个地方几个月或者半年,又找个借口调走,当自己的面团,随他揉捏?
不等杨广再说,杨元庆躬身施礼道:“陛下,臣有两件事要禀报,能否准臣先禀报?”
杨广点点头,“你说吧!”
“一件事,臣不知道圣上是否知晓,齐郡丞张须陀三个月前在齐郡大败反贼,四万反贼全军覆没,现在齐郡再没有一个反贼。”
杨广愕然,“这件事朕怎么不知道?”
“太守杨智积三个月前就上书兵部,为张须陀请功了,但至今没有任何消息,臣不知哪里出了问题,现在四千郡兵将士颇为抱怨。”
杨广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又是该死的虞世基,他还不知有多少大事瞒着自己,一定要追查此事,绝不能再让他这样一手遮天!
杨广尽管恨得牙根直痒,但他没有立刻表态,又问:“杨爱卿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杨元庆回头看了宦官一眼,门口宦官立刻将一只铜盘呈上,盘子里是一本刚刚写成的奏折。
杨元庆道:“臣自幼失母,母亲葬在郢州,墓地简陋,每每念此,臣不胜心酸,也无比愧疚,臣想为母守孝三年,以尽人伦孝道,特此向陛下辞去官职,望陛下恩准!”
杨广一下子愣住了。
卷十 高丽鼙鼓初响起 第三十八章 皇后之劝
御书房里,杨广心情烦闷地背着手来回踱步,他做梦也想不到杨元庆会辞官,而且理由让他无法拒绝,这让杨广感到很没有面子,而且心里也有一丝懊恼,如果就这样把杨元庆放走,实在有点可惜了,杨元庆还有大用,至少在对付关陇贵族上,他和自己是一条心。
这时,萧皇后端着一碗参茶走进了御书房内,在御书房门口,燕王杨倓则躲在门外,提心吊胆地偷听祖父母的谈话,是他去把皇祖母找来,他希望皇祖母能替他留住杨元庆。
几名宦官恳求他要么进去,要么退下,这么鬼鬼祟祟躲在门口,让他们怎么交代?杨倓却狠狠瞪了几个宦官一眼,不理睬他们。
萧皇后和杨广成婚已近三十年,她很了解自己的丈夫,丈夫此时的表现正显示了他内心的焦虑和犹豫不决,她知道该怎么劝他。
“陛下,现在已是深秋时节,站在窗口可是要着凉。”
萧皇后将一件外裳替杨广披上,杨广却不想披,他将外裳拿下,放在御榻上,他坐下来,叹了口气道:“其实朕对辽东大计一点把握都没有。”
只有在妻子面前,他才偶然会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若杨元庆辞官而去,一旦关陇贵族出现反弹,他手上就少了一把镇压关陇贵族的利剑。
萧皇后坐在丈夫的身旁,柔声道:“圣上是为杨元庆的辞官而烦恼吧!”
杨广一怔,皇后怎么会知道?他目光一扫,看见门口地上有一条少年人的身影,他心中便明白了,这个小家伙居然去搬救兵。
杨广也装作不知,便点点头道:“朕也不愿意他辞官,但朕又不想太纵容他,所以内心很矛盾。”
萧皇后微微一笑,“臣妾觉得陛下有些事情没有看透。”
“什么事没看透?”杨广奇怪地看了妻子一眼。
“臣妾和杨元庆的妻子裴氏见过几面,和她聊了不少,臣妾发现山东士族之间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裴氏的母亲是太原王氏嫡女,她祖母崔氏又是清河崔氏嫡长女,她的兄长是娶范阳卢氏嫡女,裴家长孙之妻又出身博陵崔氏,山东士族名门互相联姻,关系极为密切,而杨元庆是裴氏女婿,而他本人也属于山东士族,臣妾从他妻子的口气中便感觉出,裴家对杨元庆非常重视,而陛下只考虑杨元庆如何如何,臣妾就想提醒陛下,他身后其实是整个山东士族集团的利益。”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萧皇后的一席话惊醒了梦中人,杨广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裴矩主动请缨去西突厥,裴蕴又是如此表现,自己打压杨元庆,其实就是在打压整个山东士族。
杨广也是一个极为聪明之人,他只要想通一件事,后面的因果关系他都能一一看透,他又坐不住了,负手在房间里来回疾走,打击关陇贵族,光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显然还不够,他还需要借助其他政治集团,南方集团势力太弱,而关陇士族如京兆韦氏、杜氏,河西李氏,他们又和关陇贵族的关系太密切,唯一能借助之力,就是山东士族,自己竟忽略了杨元庆竟已是山东士族一员。
如果真让杨元庆辞官,这无疑是在关键时刻对山东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对自己大计极为不利,不能,决不能放他走!
这一刻杨广想通了,下定了决心,他瞥了一眼门口的影子,故意叹道:“可朕就这样迁就他,又太没有面子,朕决定还是放他回家三年……”
话音未落,杨倓便冲了进来,跪倒在地上求道:“恳求皇祖父挽留住他,莫让大隋再失一栋梁。”
杨广回头看一眼萧皇后,萧皇后无奈地苦笑一下,算是承认她是被杨倓请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