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首《如梦令》,大概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于有过很多的模仿之作。
一般人解读这首词,都赞它白描手法的高妙,以及最后对"争渡"瞬间的精彩刻画。但我觉得不然,这些只是小小的艺术技巧,只是小道。我觉得这首词真正的奥妙应该在于这些美妙的瞬间是怎样发生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瞬间都是美妙的,只要你能把那个瞬间从时间的模块里给抠出来。所以哪怕只是发呆过程中的一个瞬间,你只要抠得出来,它也可以上升到"思想者"的高度,雕塑大师罗丹不就干过这个事儿吗?所以李清照这样的才女能描摹出"争渡"这个瞬间并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让人奇怪的是,这一切竟是在酒醉后发生的,而且作者记载的还不是一个人醉酒,而是一群人的"酒后驾船"行为。
"争渡",也就是不只一艘船,就算是一艘船上有两三个人(因为她们前面在边划船边喝酒,一艘船上一个人那喝个什么劲啊?),那么两三艘船至少也有六七个人。
既然说"沉醉不知归路"也就是说她们都有些醉了,但凡有一两个清醒的,也不会"误入藕花深处"啊!
要知道,这可是一帮十四五岁的少女。女孩子结伴出来游玩是正常的,尤其是唱着《采莲曲》泛舟在荷塘里,那是非常经典的"江南可采莲"的景象。
《神雕侠侣》的开篇就写少年时期的程瑛与陆无双在荷塘里划船,她们也边唱边笑,边剥着莲篷、吃着莲子,就跟李清照她们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她们没喝酒。
事实上,这也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让这个经典的荷塘场景变得不寻常的关键。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李清照这个大家闺秀,她的成长历程从小就是无拘无束的,从小就是非常健康的、自由的,甚至是自主的。
你看都"溪亭日暮"了,还在疯玩,还不回家,而且还是一群女伴儿喝了酒在外玩。家里人也不着急?她老爹就允许一个女孩儿家这么随意?
事实上,《如梦令》描写的情景在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那应该是一种常态,这正说明他爹李格非的家庭是教育是非常宽松的,非常人性的。
要不李格非也就不会是著名的"苏门六学士"之一了,这种性情,这种人性化的家庭教育正和他的老师苏东坡有几分相似。
有人会说,那不一定啊,说不定是李清照偷着在外面喝酒,家里大人们并不知情啊!这么说,好像李清照就应该属于不良少年了。
事实上,李清照不仅在外面玩的时候喝,在家里也经常喝。你看第二首《如梦令》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就是说前一晚上喝得实在是太多了点,睡了一夜这酒劲儿还没过去呢!所以这时候日上三竿了。
丫环来卷帘了,李清照才突然会问,后花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丫环说没什么变化,李清照说不对,有变化,应是"绿肥红瘦"。也就是下了一夜的雨,绿叶固然肥美了,但花瓣也一定被"雨打风吹去"了。
这种问答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已经睡了一夜、睡到日上三竿的李清照这时候还是带着几分酒意的。也就是说她昨晚上实在是喝得太多了。
在家里也喝这么多,为什么呢?其实和她早上和丫头对答的初衷一样,一定是在昨夜的风雨中慨叹着青春年华的易逝,慨叹着时光荏冉的蹉跎,才使她"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这说明:第一,她在家中也是常喝酒的;第二,她的喝酒是她情绪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这两首《如梦令》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成长的少女时代的健康与活泼,是酒体现了她独立自主的个性,体现了她丰富而敏锐的情感特性。
婚后的李清照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喝酒,幸好,她找了一个和她情投意合、和她一样爱喝酒的丈夫。
有一段时间,李清照作为元佑党人的后代被朝廷明令不准住在京城,她只得孤身回到老家山东明水。夫妻分居两地,她分外思念自己的丈夫,就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一读之下,感觉写得真是太好了。老婆大人太有才了,而自己作为一个太学生,怎么也不能比老婆差啊。就起了好胜之心,关起门来"闭门造诗",一口气写了五十多首诗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也夹杂在其中拿给朋友陆德夫请他品鉴。
陆德夫跟赵明诚夫妇都是好朋友,细细品鉴之后,向赵明诚表示祝贺,说这一回你写的诗词绝对不比你老婆差,终于可以超过你们家那位大才女了。
其中最好的三句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听了这话,很高兴。为什么呢?一是彻底佩服了李清照的才学,二是为拥有这样有才气的老婆而庆幸。作一个甘拜下风的丈夫,这也可以看出赵明诚这个男人的可爱之处的。
后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就成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中的经典。但我以为,这三句话固然经典,但若没有前两句的铺垫,境界也不会如此绝妙。为什么"人比黄花瘦"呢?是因为"消魂";那为什么会"消魂"呢?是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又喝酒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