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降贞观_东篱泽【完结】(576)

  崔敬稍一犹豫,点头道:“既然大人执意如此,那某只好照办了。”

  —————

  赵云泽离开崔敬家时,马车上就多了六袋子粮食。

  “这个崔敬,还真是精打细算呀。这六袋粮食,也就是六百斤吧。正好抵了我送他的玻璃杯的价值。”赵云泽对赶车的秦安说道。

  “嘿嘿,有了这些粮食,特战队那边又能应付几日了。”秦安笑道。

  “是呀,吃饭可是头等大事。”赵云泽说道,“我怎么感觉自己像要饭的呢”

  “大人可不是要饭,而是做生意呀”

  “对对对,做生意、做生意。秦安,把账记好,今日咱们送出去的礼物,将来都要从陛下的分红里扣除。我可不替他养兵。”

  “啊大人还真是还真是精打细算呀”

  “刚跟崔敬学的”

  第453章 借粮(中)

  赵云泽用了三天时间,挨家拜访了十几个乡绅。那些乡绅,住在城里的只有几家。大多数的,还是住在乡村。有的人,还担任着本乡的乡正。

  玻璃杯子送出去了几十个,赵云泽换到的,是三千来斤粮食。还有一些别的礼物。

  三千来斤粮食,也只能暂时解决特战队的粮草问题。要靠这点粮食帮助农民解决粮种的缺口,却是杯水车薪了。

  全县农民的粮食缺口,也已经统计了出来。全县六个乡,近五千户农民,缺粮种的农民占到一半,粮种的总缺口达五十万斤。

  这个数字一看很大,可这个时代农民的地多,一个男丁就授田一百亩,五十万斤平摊下去,一亩地才补两三斤粮种。田地的收成又不高,粮种和收成的比率很低。

  就拿石城县种植面积最广泛的麦子来说,一亩地就要下种十二三斤,可收成却只有两三百斤。也难怪农民粮食不够吃,狠心吃粮种了。

  拜访那些乡绅的同时,赵云泽也对石城县的乡村走了一遍。他发现一个现象,如今,石城县的田地里都没有生长的庄稼。农民种麦子,也都是春天下种。也就是种植春小麦。

  春小麦虽然出芽率高,但这样一来,一年就只能种一季庄稼了。看来,等秋后要设立一块试验田,种冬小麦试试了。如果能成功,那一年就能种两季庄稼了。赵云泽有了这样一个想法。

  对乡绅们的存粮有了底,赵云泽就打算实施他的“青苗法”了。

  二月二十八这天,赵云泽在县衙内堂召集官吏议事。当他说出自己的青苗法后,与会的官吏都沉默了。

  “诸位如何看待某这个办法”赵云泽问道。

  众人还是没有发言的。

  赵云泽只好点将了。“邓主簿,你有什么意见”

  邓烨又思考了一会儿,道:“大人这个主意是不错。可是,那些富户未必愿意借粮给县衙呀。他们直接把粮食借给农民,利息要高的多。吃亏的事情,人家自然不愿意干。”

  赵云泽点点头,道:“这一点,某也想到了。借粮的事情,由我亲自办。你们就说,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吧。”

  邓烨望向陈昭,道:“陈县尉,赋税都是由您催收的,您以为县令大人这办法如何”

  陈昭面现苦笑,道:“赵大人,您没在地方当过官,不知道地方官的难处。往年,光是秋后的赋税,就要反复催促,百姓才会交上来。您这青苗法,毕竟只是一县之地的政策。朝廷规定的赋税,百姓尚交的不情不愿,何况是借的粮食呢。邓大人说的不好筹粮是一方面;这不好收债,又是一方面难处呀”

  “百姓朴实,应该不会赖账吧”赵云泽说道。

  陈昭道:“赖账是不会。要是地里收成好,不用催促,他们就会主动还债。可要是遇上灾年呢相比一家人饿肚子,他们也只有拖欠粮债了。”

  “如果真遇上灾年,朝廷尚且要放粮赈济灾民,咱们的青苗法,自然也会免去农民的粮债了。”赵云泽说道。

  “那县衙欠的那些乡绅的粮债,又拿什么偿还难道大人敢动朝廷的赈济粮”一个吏员忽然说道。

  “这”赵云泽傻眼了。唉,我还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难怪连房玄龄这样的良相,都没有办法解决农民春耕缺少粮种的问题呢。一县之地尚且如此,何况一国呢。

  这还只是纸上谈兵,就遇上了两大难题。要是真正实施起来,恐怕遇上的问题还要多。

  难道自己来石城县后要办的第一件事情就这么流产了不成,真要那样,那自己就会被这些官吏给看扁了,以后也别想指使的动他们了。而且,自己领那八名风尘女子回县衙的事情,已经让这些官吏看笑话了。自己要是再办不成这件事,那也无法扭转石城县的官民对自己的印象啊。坏了名声,这官也甭当了。还想着经略辽东,为大唐开疆拓土做梦去吧。

  想到自己的宏图大志和对李世民夸下的海口,赵云泽咬了咬牙,说道:“你们说的困难,某也知道了。但这个青苗法,我是一定要推行的。借粮的事情我来办。秋后要是农民还不上粮食,我自己掏钱,替县衙还债。”

  赵云泽的话一说,众人都诧异的互相交换起眼色来。连房遗直都皱起了眉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