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医匡九合_影山红【完结】(568)

  顾有风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在下乃是二甲进士自不必说,你们二位高中一甲,竟然不入翰林院……”

  张力微微颔首,却不看顾有风,而是站起身来给陈正操斟了一杯酒。

  陈正操不敢怠慢,对着行了一礼,将酒喝下。

  张力也喝了一杯,脸色有些潮红,很快便朗声道:“陈兄当日在保和殿应该知道,在下前去辽东乃是为了一颗救国救民之心!”

  陈正操似乎情绪也被带了起来,不住地点头,对顾有风道:“在下也是一般的心思!只是在下不懂兵事,故而才留在京中,想为张兄尽一点绵薄之力!”

  顾有风点点头,默然不语。

  张力看了陈正操一眼,接着道:“陈兄有些话恐怕不方便说--唔,咱们若是入了翰林院,官运亨通的情况下混到侍郎尚书,少则十年,多则……”

  陈正操苦笑一声,打断了张力的话:“多则……恐怕一辈子也混不到吧!”

  张力哈哈一笑,点头道:“正是如此!朝廷衮衮诸公,皆是争权夺利之辈!眼下国事糜烂,又有多少个十年可以蹉跎?!”

  张力接下来将团山堡的情况跟陈正操和顾有风介绍了一番,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仁政”,张力用士大夫阶层能够接受的语言包装了一番,陈顾二人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

  张力絮絮叨叨地说了足足小半个时辰,说完之后,整个雅间中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足足让陈正操和顾有风脑补了一炷香功夫之后,张力才正式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二位,在下正是为了实践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而去的辽东!”

  张力一字一句地将这话说出来以后,陈正操和顾有风彻底震惊了!

  两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惊呼道:“阳明先生?知行合一?!”

  张力郑重其事地点点头,这--便是自己的政治主张了。

  现在跟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说什么资本主义、民主那都是扯淡,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话来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是了,“知行合一”!

  这就是明代最牛叉,也可以说是孔孟之后最牛叉的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的理论学说。

  从某种程度来说,王阳明是比宋代的朱熹更接近于“圣人”,因为朱熹那一套封建礼教,后世风评很差。

  然则,王阳明提倡的“心学”,却不一样!(未完待续。)

  第322章 为万世开太平

  张力曾经无数次地想过,如何“改造”--亦或者说如何“影响”明末无比强大的士大夫阶层。

  很多yy文无非就是开几所学堂,猪脚振臂一呼,所有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尽数被洗脑,然后接受什么“民主”、“共和”之类的政治理念。

  这--

  在历史上绝对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若是从大儒王阳明的“心学”之“知行合一”上来着手阐释的话,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那一套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不得不说儒学发展到明代,孔子早已被士大夫阶层高高地供了起来--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内阁首辅大人,还是“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七品县太爷,既不“爱人”,也不“克己”,“复周公之礼”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儿,“收礼”还差不多……

  这个时代儒学学说影响最深的,乃是朱熹那一套“存天理,灭人欲”。

  而正德年间横空出世的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正好与朱熹那一套不太对路。

  要解释朱熹与王阳明各自的学说,一二十万字也说不完,只简单地说一说。

  朱熹与王阳明的区别其实是在“性即理”与“心即理”上,但这个东西并不玄乎,可以用大白话说清楚。

  朱熹讲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许多偏见,包括潜意识里的偏见,比如“我长得不好看”、“我没用”等等,人的全部思想行动由这些前提条件出发,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遮蔽了人的眼睛、影响了人的行动。

  这些偏见不是人的本性,不是天理,而是人欲。是习气,朱熹要灭的就是这些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看作是人心里的墙,人要努力拆掉自己心里的墙,拆出来的路就是人的本性。就是天理。

  简而言之,朱熹是拆迁队的。

  王阳明不讲性即理,他讲心即理。他的意思就是,难道我没把墙拆掉,我就一直站在这里拆。别的都不干了吗?

  墙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我们绕着墙走,照样前进。

  表面上看,绕着墙走是走弯路,但走起来却更快,因为你一直傻站在那里拆墙,拆掉一面走一段,虽然走的是直路,可是费时费力。事倍功半。那个弯路在王阳明看来才是真正的直路,墙就在那里,你不去撞墙就是了,绕过去跟你拆掉他,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这面墙前边走到了这面墙后边。

  朱熹的观点是,只要我们向前走,我们总会遇到墙;王阳明的观点是,只要我们向前走,我们总会找到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