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这个战略资源的垄断,在局势紧张的时候,华国降低了对美国、英法等敌对国家的橡胶出口,反而大大增加了对德国的出口,战争爆发后华国又迅速切断了协约国的橡胶来源地,导致协约国因缺少橡胶原料,其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受到极大地制约。
技术代表了实力,就以橡胶为例,当敌对国家试图对华国展开贸易封锁时,他们发现国内工业竟然离不开华国的产品!国内商人也离不开华国巨大的市场,贸易封锁不攻自破,这也是**同盟战争后华美仍旧保持巨大经贸往来、政治冰冷的原因,也是英国在损失海量战舰、几乎失去全球霸主地位、内阁垮台后,仍旧与华国进行对话、缓和双边关系的原因。
英国损失了远东部分殖民地和话语权,失去了在华夏巨大影响力,没想到商人们却因为与华国的贸易获得了更加丰硕的利益!这个利益如此巨大,以至于超出原先几倍十几倍的程度。当然,经济上获得的补偿不能掩盖英国战略上的不利,华国与英国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可能因为经济往来就变得亲密起来。
后世有一种说法,当某兔国经济发达起来后,某岛就会主动回到祖国大家庭。十几年后的现实狠狠扇了某兔一巴掌,某岛仍旧执着于现状,甚至对于分离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决定不了政治的最好证据!
汽车工业带来的另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兴起,石油的地位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最重要的燃油之外,石化工业带来的各种附加产品也被广泛应用。
石油革命的到来,受利最大的不是华国,而是北方的邻居沙俄和太平洋东岸的美利坚。世界第一的石油产量、成熟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和较早发展的石油工业,让美国人在这场浪潮中获利颇丰。几大财团利用石油与旧金山财团做生意,通过交换获得了汽车生产技术和市场,付出的是部分地区的石油开采权。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石油武器迫使华国加大了橡胶出售力度,现实让人觉得非常讽刺,美国缺少橡胶,华国缺少石油。当华国利用橡胶威胁美国时,美国人拿出了石油让华国低头,两国谁也奈何不了谁,就如同两国正在接近的工业实力。
黑色黄金正在改变世界格局,华国通过开采国内油田,获得了国内需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为了填补缺口,不得不每年拿出一大笔财富从美国进口石油。当科威特大布尔干油田开采后,华国石油缺口从百分之三十减少至百分之十,当俄罗斯秋明油田被开发后,华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得到解决,并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库。
根据计算,和平时期华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对石油的需求,可是进入战争状态后,华国存储的石油仅能供半年时间的消耗。如果再加上因为战争带来的巨额消耗、坦克飞机战舰等耗油大户的吞吐,储备石油将会在两个月内耗尽。
这是战略上的难题,必须得到解决,吕梁对石油部门的命令是必须在1910年以前完成国内各大油田的扩建工程,基本满足国内石油供应。不过,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实行战时计划经济、物资分配制度后,作为战略资源的石油将大部分用于军事目的,这样可以缓解紧张压力,但会对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在事态非常紧急之前,国家最好不要进入战争状态。
技术仍旧是改变不利现状的最好武器,石油开采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意味着石油产量的增加。而吕梁手里最不缺少的,就是钢铁基地存储的技术资料。只是先进技术转化为工业生产需要时间和耐心,在应用到工业生产、制造出相关设备之前,只能苦苦等待。吕梁也要求将有关石油工业的汇报当做重点呈报,希望能在战争爆发之前攻克技术难关,使华军坦克不因为缺少燃料而中途停止。
因年龄的增大、旅途的奔波有些劳累的罗斯福坐在广场道路边的长椅上,长椅上另一名正在收听广播的中年人向罗斯福投出了抵触的目光,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又受到华夏道德的束缚,中年人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之后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广播上。
“华夏,成功,战列舰。”罗斯福根据广播的声音模仿着华文,他认为要想了解华夏,就要从华夏的文字开始,只是这种象形语言实在难以掌握,从在美国开始,罗斯福就尝试着学习华文,结果让人失望,进度非常缓慢,到现在他也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汇。
“华夏民族正在向着光明大步迈进,昨日,大连造船厂制造的新型战列舰下水,海军司令吕海主持下水仪式。这艘战列舰将在海试后加入华夏海军现役,成为华国坚实的海上堡垒。”旁边的中年人关掉收音机,用娴熟的英文说道,从他的语气中完全可以听出骄傲、自信等积极情绪,最后他仿照收音机里播音员的语气大声用英文道:“大总统万岁!”
这引起了罗斯福的兴趣,不是因为华国下水的战列舰,而是这位说一口娴熟英文的中年人,而且是非常熟悉的美国口音,能说流利英文的华人并不多见,其中大多还是伦敦口音。原因罗斯福也知道,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华国总统吕梁极端讨厌将英文列入教育科目,最后与教育部门的妥协是从高中开始设置英文选修课,大学设置英文专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