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怒江水深流急,为了避免水下工程,技术人员决定采用一大孔跨过主槽,因而使基础工程施工简易。工人们在岩层中打眼,把木桩固定在岩层中,作为桥墩的基础,再把桩木分段上接’树立起框架;然后采用悬臂式拉吊法,在西岸设置绞车和扒杆,用于牵引安装贝雷架,再铺上桥板。一座从来没有过的怒江桥就巍然横跨在怒江上了。这是部队和桥工队同志并肩战斗,共同努力的结晶。全桥施工时间只用了28天。
为了珍惜这个劳动成果,他们除在工地的坚石上刻了“英雄阵地”四个大字外,又在桥上搭起楹门,题上“深山峡谷显好汉,怒江两岸出英雄”的对联。
1953年11月1日,怒江桥举行了通车典礼。筑路架桥的军工、民工,两岸的藏族同胞,都兴高采烈地挤在桥头空地上热烈庆祝。甘炎林师长讲了话,热烈祝贺怒江架桥工程的胜利,并号召大家继续努力,把“金桥”早日修到拉萨。交通部西南公路工程局局长兼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穰明德剪彩后,一辆辆满载各种物资的卡车稳稳地开向西去。怒江两岸人民世世代代隔江相望无法来往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第39章 诗的公路
丁希彦
不管雪山、草原,
不论白天、夜晚,
只要有我们战士,
诗,就象泉一般涌现。
莫道满身是征战的硝烟,
休讲一路是晶莹的热汗,
谁说战士不是诗人——
他们时刻在撒播诗的花瓣。
这一首诗,是当年进藏部队的战士在艰苦行军路上写的。他们英勇顽强,坚定乐观,在“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伟大创举中,结合现实生活的亲身体会,写下了大量感情充沛、语言活泼的诗篇,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气概,撒进了漫长的进军修路途中。请看下面一首诗,是他们接受了进军修路任务后,负重行军时写的:
进军西藏跨征途,
全副武装好威武;
武器弹药卫生包,
背包挎包铝水壶;
钢钎铁锹十字镐,
主食副食和菜蔬……
一身披挂真齐全,
带了整个后勤部。
青青的绿草排排树,
打进铁钉扯帆布(帐篷),
十分钟盖好一座房,
五分钟搭好一个铺,
叠起草皮架上灶,
炊烟飞处饭煮熟。
头枕石块睡一觉,
阵阵笑声绕山谷——
一日一搬家,
天天住新屋,
进军生活真叫美,
心中的歌儿撒满路。
战士们对自己的武器装备是十分爱护的。同时也把进军修路任务看得无比光荣和自豪。在一首题为《战士的财富》里,他们写道:
你要问,
战士的财富有多少?
回答是:
请往我的身上瞧——
一杆钢枪,
一个背雹,
一只水壶,
一把铁镐……
扛起钢枪走天下,
汗洒青山分外娇;
打开背包处处家,
身卧雪原梦中笑。
拧开水壶饮千江,
激情满怀添英豪;
挥起铁镐修公路,
歌满征途花枝俏。
啊,雪峰朵朵花,
林海只只鸟,
蓝天缕缕霞,
碧野棵棵苗,
祖国万里好河山,
都在咱的怀中抱!
钢枪、背包、一水壶、铁镐,是战士们最基本的装备,看起来平平凡凡,简简单单,但我们的战士了解它,热爱它,对它倾注了深深的感情。他们托物咏志,情深意真,充分地表达了战士的责任、战士的光荣。读了这首诗,能不想到我们的战士感情是多纯朴,胸怀多么宽广吗?
在进军修路途中,高原上特殊的自然条件,不知给战士设置了多少困难。就拿天气来说吧,大自然象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变幻莫测,简直使人不可捉摸,对这种情况,战士们是这样写的:
西藏高原真不错,
春夏秋冬一天过——
一会儿风,一会儿雨,
一会儿大雪纷纷落;
一会儿晴天大太阳,
一会儿暴雨似瓢泼,
一会儿热得直淌汗,
一会儿冻得打哆嗦;
一会儿狂风遍地起,
一会儿冰雹砸脑壳……
哎——
人民战士英雄汉,
一路欢笑一路歌,
雪山草地任我走,
冰川大河任我过,
越是艰苦越顽强,
越是困难越快活!
瞧!在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面前,战士们多么勇敢,多么坚定!他们的诗作,是对祖国的歌颂,是对边疆的赞美,是征途上的冲进之号,是生活中的欢乐之歌。
雪山进军,每人身背六七十斤重的东西,在空气稀薄的情况下,即使在平地上行走,体力的消耗也是很大的,倘若爬山越岭,其举步艰难的状况,更是可以想见了,这时候,部队的宣传员打着竹板,在这样进行鼓动:
同志们,抬头看,
前面又要爬大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