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实却让约翰·梅杰首相大跌眼镜,希拉克总统站出来宣布法国因为资金问题,将不再出动战斗机打击卡扎菲的政府军。而希拉克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这就是法国对于盟友分赃不均时的打击报复。
没有办法,英国只能紧急出动为数不多的战斗机阻拦政府军的进攻,不过希拉克总理的下一步棋更绝,那就是出动战斗机轰炸英国和德国扶植的代理人地面设施,为卡扎菲政府军的前进扫清障碍。因为法国和北约国的利益纠纷,完全将利比亚内战变成一场欧洲列强通过代理人发起的战争。
法国这一手棋简直让约翰·梅杰和德国总理科尔大为恼火,对于这种背叛盟友的行为,莫斯科方面只能说干得漂亮,这就是英国和德国企图吃独食的下场。
既然对方撕破了脸皮,法国也没有理由再假惺惺的做好人,何况法国一直强调地中海国家自古以来就是法国的地盘,如果在利比亚让法国难看,英国和德国绝对没有好日子过,吃相难看的吞掉其他国家在利比亚的利益。
法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得罪了一个欧洲大国下场是惨痛的,在法国添堵的情况下,哪怕英国出动的战斗机次数再频繁,也架不住法国卖队友的节奏。在法国的添乱下,卡扎菲政府军反倒有一种一路前进的态势,很快逼近了英国和德国的利益核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和德国只好低下头,垂头丧气的跪求法国高抬贵手。之前英国还想过向法国施压来逼迫对方让步,但是法国直接撕破脸皮宣称,一旦英国采取措施,那么法国将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来逼迫英国妥协,完全是一副野蛮不讲道理的形象。
没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只能选择退让,利比亚的油田可是壳牌的保命符。作为在中东战乱中节节败退的欧洲石油控制集团,壳牌的倒下象征着欧洲将失去一大笔的资金。
但是英国和德国对于法国的怨恨不会终止,毕竟他们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就在法国忙不迭的捞取“黑金”的时候,英德法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第四百七十七章 关系升温
苏联在利比亚的“让利”行为让希拉克感到非常的满意,这就相当于让法国赤手空拳的套出了比利亚的东北部地区的油田。不过苏联也不是傻子,拱手相让的都是其他代理人所操控的石油出产地,他才不会将布提夫勒池的利益割让给法国,反正现在苏联也是有野心但是没实力,与其总想着扩张地盘倒不如安心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过希拉克的想法不一样,就像贪婪的人遇见了堆积成山的珠宝,想拼命的将所有利益都收归自己,但是却忘记了每一次的掠夺都意味着侵犯其他人的利益,尤其是利用卡扎菲的政府军来打压德国和英国各自支持的代理人。
倒不是有多高明的移花接木手段,希拉克只是将政府军这股祸水引流到了德国和英国的地盘,这样一来科尔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石油产量下跌到只有之前产出的四分之一,并且随着战火的毕竟,科尔也越来越焦虑,只能请求法国再次发动空袭,不过这一次,希拉克拒绝了。他的要求很简单,要法国出兵可以,自己拿油田来换。
德国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但不代表英国没有,而且皇家空军的实力远比阉割的德意志军队要强得多。所以希拉克一开始就没想着看英国的脸色,毕竟他知道无论如何逼迫英国,英国也属于绝对不会松口的那种,索性直接威胁一下德国看能不能从中捞取利润。
但科尔不是蠢货,德国还不至于穷到要出卖利比亚石油利益的程度,所以科尔转求英国对攻占石油重镇进行争夺的政府军进行精准打击,德国和英国联合起来吞并掉的黎波里周围地区的石油产出地,并且将法国那一份也算计进去,让法国知道吃独食的下场。
科尔对法国的“背叛”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怒,而且他也不愿意在利比亚的行动中坐看法国获益,原本应该充当利比亚战争急先锋的法国在获得油田之后反而开始推三阻四,英国也无力挑起空袭打击的重任,最终科尔只能将因为他知晓单靠空袭搬不到卡扎菲,地面进攻的方案没有出炉,所以才一直按兵不动。实际上这次对利比亚空袭作战不属于反恐,虽然表面上是维护人权,实际上是颠覆他国政权、插手他国内政,有超越联合国决议的嫌疑,自二战后德国对外用兵很是谨慎,而且反对派对此监督甚是严格,科尔看透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本质,为了保住东德总理的位置,才会采用借刀杀人的手法。
“这几天的国际社会非常热闹啊,德国总理访问华盛顿,接下来就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开始空袭的黎波里地区活跃的政府军力量,几天之后就是法国在利比亚的油田遭到袭击,损失重大。看来北约方面已经动手了。”亚纳耶夫就像一个局外人,利用手中的傀儡线操纵利比亚事态的演变,法国遭受袭击之后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屈服还是抗争?
这需要苏联在从中作梗,推法国人一把。让他意识到苏法联盟的比在欧盟边缘徘徊要有利的多。毕竟法国可是要建立地中海联盟,自诩经济实力欧洲雄狮的国家。从戴高乐到希拉克时代,法国都不愿意受制于美国的操控。
既然如此,那么苏联就推波助澜一把,让法国在欧洲地区担负起瓦解欧盟一体化和威胁北约军事集团的第二同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救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