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所介绍的楼兰是很简单的,他给汉武帝的报告里是这样写的:‘地沙卤’,也就是沙漠也是盐碱地;‘少田,国出玉,’可见遍地珍宝;‘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橐它’也就是骆驼;居民有‘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在两千多年前,这就是个不小的国家了;有‘兵两千九百十二人’,可见当时的国防是多么重要……”
“一万四千一百人,有两千九百十二个常备兵,”于家林掐指计算着,“这个比例可够大的了!”
“不到五个人就有一个兵,”万中元说,“战争来了,除老弱妇孺以外,就得全民上阵。”他从战争入手,一心说服于家林,同时,他还发现似懂非懂的田世荣也渐渐有了兴趣。“楼兰,原属匈奴,汉使来往于西域,假道楼兰,常常遭劫,汉武帝元封三年,派王恢率军七百突袭楼兰,这一仗打得很漂亮,楼兰王降服归汉。
“汉武帝死后,楼兰王又叛汉,汉将傅介子率兵突袭,刺杀了楼兰王,另立国王,将楼兰王国改为鄯善国,……又将都城南迁,迁到罗布泊南岸,把楼兰的旧都变成汉朝的军事重镇,变成西域的交通大驿了!
“你想想吧?这一段历史是多么有趣,是多么复杂曲折而又深奥,汉武帝两次派兵突袭楼兰,改国名,迁国都,置军侯,设都户,不够你研究几十年的?”
“能找到当时的史料吗?”
“史料不少,再加上你亲探楼兰遗址,肯定有新发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如果我们能找到当时的刀剑弓矢,比贵霜帝国的钱币更有价值。”
“我怕什么也找不到。”
“那就看我们的决心了。我们所去的地方,长期以来被世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冒险者、旅行家、探险家视为‘神秘土地’、‘地理禁区’,西方国家的许多人,不管是英国的斯坦因还是瑞典的斯文赫定,俄国的科兹洛夫,日本的桔瑞超都不惜工本接二连三地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越过边境,进入我国,发掘走了许多文物和财宝。他们经历过多少困难?你看过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吗?”
“没有。”
“他在旅行记里是这样说的:‘每走一步就有一个发现……’可是我们自己,近在眼前,却对楼兰一无所知,我们能不惭愧?”
“问题是有无必要,”于家林说,“我本来既无兴趣,也无信心,……现在听你一说,兴趣倒是有了,……我不信能找到这个地方,说不定白跑一趟,弄不好把命搭上……”
“这说明你的无知!”万中元用了个伤人自尊心的激烈的词,的确,到公元三世纪后,就‘史不记楼兰,传不立鄯善’,这个显赫一时的王国竟然销声匿迹了……这正是它的神秘之处,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是的,是很艰难,我国的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曾于一九三○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到达了罗布泊地区,可是,没有找到楼兰,空手而返,功亏一篑。
“他没有找到,不等于我们找不到,相反,由于他找不到,才更显出我们找到后的价值。一九○○年,斯文赫定写了一个古楼兰王国的考查报告,使他名扬四海。其实他是贪天之功,那是我国的维吾尔族的一个名叫爱尔迪克的向导发现的,是个很偶然的机会……”
“偶然的机会?”
“是的,简直歪打正着。斯文赫定走到沙漠上,渴得要死,遇到几棵柽柳,认定树下有水,可是忘了带镐头,就派爱尔迪克回宿营地去取。由于狂风骤起,爱尔迪克走迷了路,结果瞎猫碰上死老鼠,见到了一座古城废墟。”
“好玄!”于家林叹道,“如果不是忘了带镐头,他们就跟楼兰失之交臂,也像黄文弼教授一样,无功而返了。”
“不只忘了带镐头,而且还得迷了路,……这的确有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这就是生活中的偶然性,”于家林说,“我们三个人碰在一起,不也是偶然性吗?一个考古迷,一个革命者,一个盗马贼,三个人坐在一块说楼兰,就是写到书里也不会有人相信。”
“我就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平淡无奇的生活是平庸的生活,喜欢平淡无奇生活的人,是平庸的人。……我现在就是动员你们两位跟我一道去创造奇迹。……我这是指给你们两人最好的前程。……你们想想吧,除此之外,你们还有什么出路呢?”
于家林和田世荣尽皆默然,的确,他们不去楼兰,下一步怎么办呢?
田世荣除了当土匪外别无出路。
于家林呢?不见得有比田世荣有更好前程。他有文化,是个革命者,这恰恰给他增加了危难。他还能回到革命队伍里吗?两次被俘如何交待?能不能回到革命队伍里都很难说,他不是本地人,他的生存能力比田世荣差远了,田世荣能当个“合格”的土匪,他连当土匪的资格都不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