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不假思索地回答:“租庸调法是唐初的租税方法。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北魏孝文帝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朝廷交两石米,这就叫租;交三两棉或等值的绢帛等,这就是调;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去服役的男丁每日交布三尺,一年就是六十尺,称为庸。如果遇到重大事件需要增加服役时间,那就按上述的价值免除租和调。为了避免倒贴钱,当然这实际操作中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每年的增加的服役时间不能超过五十日。”
张居正连连称赞万历记性好。小皇帝继续补充:“这个方法使农民生产时间增长,从而有更多的粮食,徭役也减轻了。同时也配合了府兵制,使得大唐数年就国富兵强。”
张居正点头称道,小万历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还不停地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到了武则天时期,情况就变了。人口大量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就没有那么多的田分过去了。可是各个家庭的男丁数都很多,又没有足够的土地生产粮食,租、调、庸都交不起了。所以大量农民逃亡,好像还有个农妇对抗武则天也自立为帝。”
张居正十分欣赏小万历的智慧,赞不绝口,李太后也欣喜地说:“这都是张先生教导有方。”张居正不忘表示谦虚,恭顺地说:“陛下智慧超群,定是帝王良材!臣只是循规蹈矩,就有如此成果,还托陛下洪福。”万历示意张居正不要恭维了,开始讲授。
张居正开讲:“今天臣给陛下讲述的是唐朝中期的两税法,这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杨炎提出的。所谓两税法就是指一年收税两次。而收租的形式改成了金钱,一般不受粮食和布匹。”
小万历点头说:“这种两税法有两种好处,第一是减轻了赋税,只有两次;第二是收钱而不是实物,这样就避免了人口激增导致粮价上涨等带来的赋税增加。”
张居正赞不绝口,继续开导小万历:“的确如此,此法还规范了商贾、手工业者的赋税标准。同时严令禁止地方县衙乱收税。”
小万历听得十分入神,马上想出:“这种方法也有弊病,最大的问题就是收税的形式是钱币,所以市面上钱币流通越来越少,物价下跌,粮食价格下降,农民的粮食,包括手工业、商贾的货物都卖不起大价钱,最后赋税反而越来越重。”
小皇帝点头说:“的确,先生所提出的万历新政,表面上看天衣无缝,朕也觉得很好。可朕深居宫中,不了解民间实情,所以还望先生多做调查,弄清当前具体形势。当局势有改变的情况下,立刻做出回应调整,防止弊端扩大,造成民众的不满。这两项措施的弊端,我们一定要避免。”
张居正继续表扬这位智慧的学生,小皇帝问:“先生,您觉得唐德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张居正略略猜出小万历的意图,谨慎地说:“臣认为,唐德宗是一个力不从心的皇帝。”
万历笑着说:“朕查阅唐书,觉得他很纠缠不清,想做好却结局惨淡。”
张居正见皇上已经定性,就口若悬河地分析起来:“的确,唐德宗是一个纠结的复合体。一开始信任宰相,使得好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后来发现了一点不对劲的,就开始猜疑,从此刚愎自用、拒绝纳谏;一开始十分地强硬,用暴力消除藩镇割据,后来却力不从心,使得节度使权力变本加厉地加大。一开始杜绝宦官干政,后来却完全信任宦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开始厉行节俭,反对搜刮民脂民膏,后来却公开的搜刮,开放宫室,贱买货物,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写的这点。”
万历笑了:“朕也有所耳闻,看来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居正同意:“唐德宗的少年时代正逢安史之乱,跟着祖父和父亲四处奔波,深知民间疾苦,所以登位就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消除那些对他少年时代造成精神冲击的东西。可后来却发现自己虽然荣登九五至尊,却只是潮流中的小鱼,很多事情不能完全自已。以至于与臣子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简单地说,就是君臣不同心,他们不能在一起做事了。”
万历点头说:“但愿朕不会成为第二个唐德宗。”李太后责备:“皇帝不要乱想。”
张居正连忙恭敬地说:“陛下绝对不会,因为陛下有众多良臣辅佐,与臣等关系融洽。我大明没有藩镇割据,经过与鞑靼的和谈,还有戚继光的海防,边患已经消除了。绝对不可能出现那种情况,至于那位唐德宗,只能怪他生不逢时罢了。”
万历也有同感,君臣其乐融融地聊了很多话题,张居正详细阐述,万历撑着腮帮听得出神入化。时间走得飞快。
讲授完毕,已是申时末,太阳西晒,正好从张居正背后晒进来。李太后看张居正已有疲倦之态,便请张居正快回去休息。张居正谢恩,向太后和皇上告退,猛然地起身,忽然感到头部一阵眩晕,两眼昏花。太后和皇上发现不对劲,连忙走进关切地问候。
还没等太后和皇上问候完,张居正已经闭上了眼睛,轰然倒地。两位急了,凑过去一看,怔住了,张居正面色惨白,牙关紧锁。接着还开始吐白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