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春雷滚滚而来,经久不息。火箭激起的水柱高达150 多米,就像一条巨大的蛟龙,
披着多彩的鳞光,跃出海面,直刺蓝天。水柱泼向海面,又腾起一片白白水雾,好
像中间蒙着一座大山。
打捞数据仪器仓的战斗正在紧张地进行。4 架直升机,迅速、准确地执行着自
己的任务。两架直升机在拍到火箭溅落点和数据仓的位置后返航了。
机长郭文才拨过机头,向着数据仓方向飞去。前面乌云滚滚,大雨阵阵,挡住
了去路。郭文才毫不犹豫地把飞机降到500 米,勇敢地冲进云雨。顿时,超高频罗
盘因受云雨干扰,两次失去数据仓的方向。郭文才镇定自若,把飞机稳定在原来的
航线上。当他冲出云雨层,又接到航测机的报告,数据仓离他只有七公里了。他朝
前一看,那个红色东西正在蓝海上漂动,好象蓝缎子上放着一颗红宝石。
郭文才把飞机停旋在离海面30 米的高度上。
早在机舱口待命的年轻潜水员刘志友,由于穿着厚厚的紧身潜水服,背上又背
着气瓶,热得他汗如雨下,可是他全身热血沸腾,恨不得一头跳下去,把那颗“红
宝石”抱在怀里。
桔红色的圆形气囊,带着闪亮的数据仓,漂浮在蓝色的海面上。指示目标的染
色剂,迅速扩散,好象在波澜壮阔的南太平洋上,开放着一束绚丽多彩的鲜花。
舱门打开了,刘志友迅速地顺着绳索下到海面。飞机的旋翼,在数据仓的周围
掀起了七八级风浪。刘志友与数据仓足有7.8 米远,但他每前进一寸都要使尽全身
力气。他终于一把抱住了数据仓,挂上吊钩。直升飞机把他收回舱门,一看表,才
用去5 分20 秒。
这时一群鲨鱼好象发现染色液的怪味,露出大鲨头,黑背脊,向这边游来。但
它们晚了。
一架美国飞机迅速飞了过来,作超低空飞行,但它也晚了。当他们发现没有东
西可捞时,便利用飞机上先进设备,放下一只桶,盛了一桶染色剂染绿的海水飞走
了。真是玄啊!
官兵们在甲板上欢呼、拥抱,十年心血为的就是这一伟大时刻,中国人又一次
胜利了,成功了!
在人们欢呼胜利的时刻,刘道生念念不忘那只骨灰盒。那里装着为海军装备建
设奋斗毕生的海军装备部第一任部长于笑虹的骨灰。于笑虹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先后担任过海军第七、第三研究院院长。从50 年代到60 年代,他为制造各型舰
艇踏冰雪、住草棚,费尽心血。从70 年代起,他又为研制远洋补给船、远洋测量
船呕心沥血。他病魔缠身,遭“四人帮”迫害,但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履行自己的
使命。他对战友们说:“同志们不要为我担心,要是我真的死了,请你们把我的骨
灰撒到火箭溅落的地方,我的灵魂也要跟着我们自己建造的舰船编队去远航!”于
笑虹没有看到特混编队远航就离开了人世。战友们和家人为了实现于笑虹生前愿望,
特意把他的骨灰盒送到编队的一艘船上。
刘道生心里默默地说:老于啊!你的心愿实现了。他下令为于笑虹举行撒骨灰
仪式。
在另一艘测量船上,田震环抖动着双手,捧起了于笑虹的骨灰盒,走向了船舷。
骨灰盒上复盖着党旗,旁边是于笑虹将军的照片。甲板上白色的船舷披上了黑纱,
网状天线低下了头。于笑虹那安祥的遗像,凝视着大洋。随着八名战士举枪鸣放的
响声,由红色绸缎包裹着的于笑虹同志骨灰,从舷梯旁缓缓地进入太平洋。人们记
下了安葬的时刻和位置。
这里是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溅落的地区!
这里是我国第一支持混编队演习的地方!
这里是穿过赤道的南太平洋!
银白色的测量船、调查船如同海燕一般双双飞翔,深灰色的导弹驱逐舰,威武
地破浪巡航。面对这壮丽的画图,于笑虹将军,你在九泉之下,一定会露出欣慰的
笑容!
5.跟外国舰船巧周旋
5 月20 日,特混编队18 艘舰船结束了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的海上测量收
回任务,胜利返航。这时徐徐跟在我编队左侧的外国舰船上,官兵们凭栏遥望,挥
手相送,不断用灯光打来信号,传达友情:“祝你们一帆风顺!
航行愉快!”我驱逐舰上的国际信号灯光忽忽闪闪:“谢谢!”“再见吧!朋
友!祝你们一路平安!”不知情者有点莫明奇妙,怎么跟外国舰船热乎上了。这里
也有段传奇般的经历啊!
早在中国编队由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就接连不断地受到外国舰船和飞机的
跟踪、侦察,甚至是搔扰。5 月18 日,我108 舰正在火箭落区海面警戒线上巡逻。
一清早,新西兰考察船“莫诺威”号突然朝试验区驶来。
“你已进入危险区,应改变航向。”我108 舰对它发出了警告。“我有公海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