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种队列训练是要练上一个月的,但李校长走到张教官旁偷偷地说了句什么之后,我们的队列训练就在一个多星期后结束了,以后队列训练就只在课间的时候偶尔练练。
接下来就是单兵战术……首先发下来的一本书……《单兵战术基础》。
我看了看目录,有移动技巧、野战单兵训练之类的……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由大喜过望。
可是翻开书一看……不由就愣了,里头充斥着:“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这其中也有一些实质的内容,但看起来却比这些口号还要少。
接着走进教室的是一个年轻教员,虽然也穿着一身的军装但怎么看也不像是当过兵的样子,原因是长得瘦骨磷峋的风一吹就倒的那种。后来我才知道他还真没当过兵……他原本是一个初中教师,姓陈,这时代会教书会写字的人不多啊,所以就把他调上到军校里担任教员了。
这也许有些匪夷所思……这步校里会写字的人还不多,那之前步校的人都在干嘛的……要说这个吧,本身推荐上来的工农兵就不一定会写字,上了步校也不一定要读书。
初中教师来上战术课?这有点扯吧。
不过似乎还真行……因为陈教员马上就念开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
好不容易讲到了一个战例却闹出了个笑话,事情是这样的……
教员说到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时候,就举了个例子:某战斗英雄持火箭筒抵进到越军地堡5米处发射,一举击毁了敌人的地堡……
一听这话战士们就傻眼了……5米?
“有什么问题吗?”教员问。
“报告教员!”刀疤回答:“5米的距离发射,火箭弹的保险还没解除,在这个距离上火箭弹不会爆炸……”
“唔!”我不由惭愧的摸了摸脑袋,这一点我也是不知道的,身旁张帆很快就把这个经验给记下了,显然她也是刚知道。
“这个……”教员不由一愣,但他不愧是在这步校呆过几年的教员,脑袋一晃就回答道“火箭弹的动能也可以杀伤敌人,以火箭筒的初速来看,完全可以击穿一般的碉堡,穿透后产生的碎片也可以杀伤敌人!”
从教员回答的这些话来看,他还是有点军事知识的,但很显然他的军事知识大多是建立在纸面上。
“报告教员!”很快就有一名战士举手问:“我们在前线看到的敌人碉堡,普遍有沙袋、有覆土,甚至还有钢筋水泥,火箭弹能穿进去吗?火箭弹够坚硬不会碎裂吗?”
“报告教员!”还有一名战士问:“杀伤榴弹的杀伤半径是15米,5米发射……自身防护怎么办?”
“5米还用得着发射火箭筒?”粱连兵大声反对道:“这个距离打火箭筒那不是被敌人打死就是自己把自己炸死,这么近都可以朝射孔甩手榴弹了,干嘛要脱裤子放……”
我狠狠地瞪了粱连兵一眼,粱连兵赶忙把脑袋一缩就把剩下的话给咽了下去。
几天前我就给手下的兵下了命令:要尊重教官、教员,一切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把他们从部队里踢出去。
这招对上级来说不管用,但对我来说却很管用。
上级如果下这个命令的话,这些兵就会把嘴一撇:“踢出去就踢出去呗,谁愿意提着脑袋去打仗!踢出去正好……”
可是我下的这个命令……战士们的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那就好像被我们这个群体排斥,被其它人给否决了,所以这关系到一个荣誉问题。
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但其实人的心理有时候就是那么微妙。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现在的课堂才能保持这个样子,否则的话……这个理论跟实际联系不上的教员早就被战士们给轰下台了。
但尽管这样,教员头上也冒汗了,结结巴巴的说:“这个问题吧……以后再探讨,以后再探讨……”
其实我是知道问题在哪里的,他说的这个战例,其实要表达的就是我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说的是我军敢于抵进射击,是新时代的“刺刀见红”精神……
这时代的人的想法吧,那就是距离越近就越是英勇,就越是体现是军人不怕死的精神……于是就有了在5米这个距离发射火箭筒的说法。
而且这种战术或是说体现这种精神的东西的不仅仅只是这个战例,我翻了翻手中的课本……就发现随处可见差不多的战例,比如舍身炸坦克、奋不顾身的朝敌人火力点冲锋等等。甚至还有拿炸药包炸坦克的要点和步骤……这并不是说这些战例里的战士们不够英勇,而是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一样……这些战术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战争了。
想了想我很快就明白了,这些战术也许是来自我军抗美援朝时代的……要知道那时我军装备太差,反坦克或是用于摧毁敌人碉堡工事的武器严重缺乏,这使得我军不得不抱着炸药包或是爆破筒等冲上去炸毁目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事迹,并在我军战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抗美援朝以弱势装备击败了联合国军。
简单的说……那是在装备不足时无奈的打法,再加上当时单兵武器不是很发达,也使得这些战术成为可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