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珪心中不忍,这个舞姬可是他最为喜欢的,经常让她陪侍,这样一个水滴滴的花朵就此落入张闿那粗鲁之人的魔爪,还能落个什么好?
陈登忙对陈珪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舍不得孩子,怎么能套得来狼?”,陈珪会意,只得痛苦地将双目闭上,任由张闿离开。那舞姬见此情景,脸上的泪水顿时如珍珠般滑落。
就在此时,糜竺一行人刚刚离开下邳郡,一路往北而行。糜竺是个喜欢享受的人,即使是这样紧急的任务,他也准备了豪华的马车,此刻正在马车中大快朵颐,享受着美食。
就在此时,糜竺的心腹管家一路风尘,终于找到了东海都尉糜芳。糜芳见信后毫不犹豫,立刻集结了手中的一万东海郡精兵,自己率领两千轻骑先行奔赴下邳。糜芳同时令自己的部将迅速准备粮草辎重,其余的部队在明天早上必须出发,否则军法从事。
就在此时,陶谦在贴身丫鬟的服侍下,皱着眉头喝下了邵星配制出来的第一碗药汁……
第二百五十三章 内政会议
扬州,丹阳郡,秣陵城。
周瑜率军回到秣陵已经十余天了。一回到城内,周瑜立即将在秣陵的文官武将们召集在一起,连续开了两天的会。
此次两面作战,同时应付刘表和袁术的进攻,事发突然,虽然在潜县打败了黄祖,合肥方面的战事进展对扬州兵团也很有利,但是本次作战是举周瑜全部的兵力而战,连庐江、吴郡、丹阳三处的屯田兵也派上了战场,且不论人员伤亡,就是战争中所消耗的粮草、辎重,那数量也是相当地惊人。
至少在一年之内,周瑜是无力再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了。
所以,本次会议的主题便是讨论如何尽快地休养生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以获得充足的粮食、足够的税金。
在周瑜的记忆中,他本身就是个在校的大学生,对于发展经济并无经验,只是从电视、报纸上得到过一些信息,也从互联过国外先进国家的一些经济举措,更为重要的是,在东汉末年的整体经济水平还是很低的,生产力很不发达,很多后世的举措根本没法实施,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因此周瑜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前提下,方在庐江退出了新政。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周瑜在庐江推行的新政更多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庐江是一块试验田。
好在这块试验田很争气,周瑜撒下的几粒种子,慢慢地都开始成长起来,逐渐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其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数年过去,庐江境内稍大些的河流都已经疏通完毕,并修建了数十座水门,以控制河水的涨落。以这些河流为主干,又陆续开始修建连接它们的沟渠,将河里的水引到地头田边,形成了一个水网,极大地方便了农夫们种植浇水,既节约人力财力,又解决了以前“望天收”的状况。
水利设施的到位,使得庐江的粮食产量提高得很快,两年之后,单顷的产量居然增长了一倍,这让周瑜兴奋不已,看来无论何时,农田水利的建设都不能放松。毕竟,民以食为天,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对外可以扩张地盘,对内可以保持社会安定。
另外,周瑜推广的混合种植、补种经济作物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
随着周瑜统领地盘的扩大,如今除了九江郡有一半的县城在袁术手上外,江东六郡已经全部在周瑜的势力范围内。在军事肃清、整顿吏治之后,周瑜第一个想到要推广的便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吴郡、会稽、豫章三郡,刚刚攻占不久,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还是维持旧制。如今外患已除,周瑜便下决心要好好地治理内政了。至于九江郡,因为还处在战事中,除了在临近庐江的几个县进行新政的推广外,其余各县还是以战备为主。
其二是屯田制的推广。除了庐江、丹阳、吴郡三地各有数万士卒进行军屯外,仅仅在庐江,就招募了十余万流民进行民屯,由政府借给种子、耕具、耕牛,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有了屯田制后,原先大片荒芜的土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碧绿的良田,许许多多无家可归的外地人在田里耕作,在田边搭建了简易的棚屋,渐渐地就在庐江安了家,成为庐江百姓中的一员,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去年秋天,粮食丰收,庐江屯田的百姓按照约定上交了粮食,剩余的也足够他们过个丰年了。而他们上交的粮食,则成堆地放置在官库之中,为周瑜今年开始的攻占豫章行动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其三是人才的招募。周瑜在庐江各县设立了读书馆,培养了大量十岁到十六岁的青少年,这些人中必将涌现出未来江东政坛的希望之星。而各县的招贤馆,从一开始的不为百姓们所信任,到后期的许多有才之士前来自荐,为各级政府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许多优秀的干吏和基层管理者。由于这些人才大都出身贫寒,真正能做到替百姓们做事,令整个庐江郡的政治风气为之清新起来,甚至出现了官民融洽、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之景象。
这些政策在庐江郡已经出现了非常好的苗头,需要继续深入发展。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庐江以外,其余的几个郡改变还不大,很多新政还没有推广开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