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朕以前觉得京官居于中枢之地,最为重要,务必要选好人。现在看来,外官也不能轻易委之。若州县有一个如陈君宾这样的好官,则百姓蒙其利;若碰上一个昏聩之人,则百姓定受其荼毒。敬德虽然忠君直率,然他没有治事能力,看他在襄州的境况,定然算不上一个好官。如晦,你回京后帮助敬德选一个位置,让他回京,另派襄州刺史。”
“臣遵旨。”
李世民仰头观看两侧山水,喃喃道:“公平正直?”然后复对杜如晦道:“如晦,看样子人皆有私啊。像朕对敬德,为何就是硬不起心肠?”
“敬德有大功于国,皇上这样对他,足见拳拳关爱之心。臣定将皇上这份心思告知敬德,让他幡然悔悟,今后不可再做乖张之事。臣等随侍陛下日久,既知皇上有如此关爱心怀,便应当谦虚谨慎,努力办事才是。若再起狂妄之心,则无颜面对圣上。”
“就是这个意思,你对敬德说吧。”
常何回京后,管家将马周的那份答卷交给他。常何略看了一眼,不明其意,不耐烦地说道:“我有些乏了,待过些日子,抽空再找虞先生品评。”如此,马周的事儿又被搁了下来。马周多亏遇到窦公,才有了一方容身之地。他在店里整日望眼欲穿,渴望常府早日来人。然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那边杳无音信。
李世民回到京城,二路番使正在那里等候。一路是突利可汗的使者,另一路是西突厥的使者。鸿胪卿唐俭在李世民回京的第二日奏明此事,李世民让突利可汗的使者先来。
那名使者见了李世民,先行跪拜礼,然后起身说道:“陛下,大汗差小人来向陛下请旨。如今颉利攻打甚紧,请陛下发兵救援。”
李世民心里一震:突利和颉利果然真刀实枪干起来了。
原来突利那日遭到颉利的殴打和禁闭后,突利认为受到了奇耻大辱,又想东突厥现在众叛亲离,哀鸿遍野,就起了脱离颉利的念头。颉利为了扑灭各地的反叛部落,又屡屡向突利征兵。突利一开始采取了软抗的法子,不与颉利照面,以各种借口不听他的号令。如此三番五次,颉利明白了突利的想法,遂罢攻其他部落,集合重兵扑向突利。
李世民听完来使的诉说,沉吟不言,挥手让唐俭将其带回驿所内等候。随后,召来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议论这件事情。
待众人来到,李世民将突利来使之意向大家说了一遍,然后道:“朕与突利为兄弟,其现在有难,不可不救。然朕与颉利亦有渭水便桥之盟,这如何是好?”
杜如晦的态度很明确:“陛下,戎狄无信,所盟所约是当不得真的。现在突利来求救,则其今后势必臣服我朝。臣以为可以发兵救援突利,联手将颉利灭亡。如今时机光顾我朝,稍纵即逝,若不加利用,今后将后悔莫及。”
李世民不置可否,说道:“如晦善断,须玄龄之谋。如晦,且先听听玄龄的主意,你再判断。”
房玄龄想了一下,觉得此事头绪太多,一时不好下评语,遂斟章酌句道:“陛下以前说过,这东突厥多年欺凌我国,如今势衰,确实有可取之道。且颉利和突利相攻,也有可乘之机。要说将他们两人相比,臣的心思要偏向突利一些。然突利实力比不上颉利,若其相攻日久,突利如落败,则颉利依旧控制漠北,非臣所愿。只是眼下农机未复,再起兵事,怕又扰劳天下,与陛下以静抚民之愿不符。”
李靖揣摩李世民的真实意思,觉得眼前刚刚度过灾年,正是恢复生机的关键时刻,他不会因为与突利盟为兄弟而妄动刀兵。颉利与突利相攻,结果肯定是突利落败,但同时也能消耗颉利的力量,战事之后也会进一步激发各种矛盾,这正是李世民愿意看到的结果。李世民作为一个在逆境中夺取皇位的新皇帝,若不明白大势及掌握各种时机,则难登皇帝位。李靖正在这里默默思索,就见李世民投来探询的目光,他不等李世民开口,急忙奏道:“陛下,臣以为现在不宜援助突利。一者,陛下与颉利、突利皆有盟约,援其任何一方,即为背盟,有损名声;二者,颉利和突利兄弟相攻,为其内乱,陛下若贸然插手,会招致突厥民众的怨言。臣以为,我朝对其两不相帮才好。”
李靖果然猜中了李世民的心事。李世民认为东突厥内乱刚刚开了个头,远非到了彻底混乱的地步,眼下颉利和突利的势力最强,他们刀兵相见,定能大伤东突厥的元气。李靖所奏与自己想法相合,定是也看到了这一点。李世民眼光晃过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三人,觉得这三人才具超卓,然在兵法玄机方面,李靖又优于他们。房玄龄、杜如晦才具出众,此生也定会忠心辅佐自己,他们能力越强,李世民心中越喜。至于对李靖,李世民的心中透着矛盾。当初自己与李建成相争时,明对其问计,其实是想将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里。孰料李靖推辞,来了个两不相帮,这使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见面时虽亲热呼其为“药师兄”,然内心里实在难有与房玄龄等人的情分。李世民潜意识中认为,臣子能力越强,若不对自己忠心,则越危险。
李靖并不知道李世民此时心中在想些什么,继续奏道:“陛下,臣想突利既来求援,可告之实情,若其势衰而来投奔,陛下答应收留即可。这样,也不失一番兄弟之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