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瑀的这番话把李世民说得有些活泛起来,其嘴内依然说道:“萧公也想来劝说朕了,看来朕若不行封禅大礼,就是违了众人之意。”然心里却在想,自己前些日子回武功县老宅走了一趟,颇有些衣锦还乡之感,为此兴奋了数日。若举行封禅大典,其实与还乡类同,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儿。
大凡人之信念并非坚如磐石,尤其在合乎自己心意及对自己声名有好处的时候,极易改变初衷。李世民一开始不赞成行封禅大典,那是他以国家为重,且这些年魏征等人屡屡谏净所致。及至群臣纷纷上疏,李世民心里渐渐起了变化,心想既然是群臣的意思,举行了封禅大典,可以教化天下,震耀寰宇,宣扬了自己的功德,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李世民此时对萧瑀和温彦博没表示什么,而是转向其他的话题。两人退出后,恰巧长孙无忌入宫求见,李世民就与他谈了这个话题。
“无忌,你以为举办封禅大典还算妥当吗?”
“当然妥当,凡人有喜乐之事,还要庆贺一番,何况国家呢!陛下,人生一辈子,又有多少可乐之时呢?我们自从攻下长安,此后东征西战,忙碌不已,眼下四夷宾服,国内安定,是难见的好日子啊!若不顺势庆贺一番,无异于锦衣夜行矣!”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我一开始不愿意行此大典,是想居安思危,使人们常怀畏惧之心。这些日子以来,群臣要求行礼之声不绝于耳,所谓群情激切是也。我就又想,若我一人坚持不行礼,就会拂了众人的美意,一场典礼能花多少钱,何不顺势而成呢?”
“是啊,必要的花费还是不能省的。像时下每斗米仅值四钱,各级粮仓盈满为患,若不花费一些,难道让这些粮食都喂了老鼠?陛下,不可再犹豫了。历来到泰山封禅都是春日而成,现在若不开始筹备,时间就有些太仓促了。”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最后下定决心,说道:“好吧,就这么办了。无忌,你呆会儿出宫后,可找到李淳风、袁天纲商量一下具体的日子。此次封禅大典,由你总领其务。”
很快,李世民同意举行封禅大典的消息传了出去。长孙无忌那日找到李淳风和袁天纲,初定封禅的日子放在明年二月二十日。长孙无忌既然总领此次封禅大典,自然要与礼部、太常寺等衙署商量具体细节。百官闻听果真要举行封禅大典,精神不由得一振,其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到了这个时候,魏征那不同一般的性格就要显现出来。他得知李世民欲举行封禅大典,想起李世民原来的态度,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他的态度何以转变得如此快。这日,又当堂向李世民进谏。
“陛下,臣知陛下原来已罢封禅之议。然这些日子以来,臣见礼部、太常寺等衙署,说是奉了陛下的旨意,开始忙碌封禅之事,不知是否确实?”
“不错,确有此事。朕一开始确实不愿意行礼,奈何群臣请求不已,又想行此大典有教化作用,就准了群臣之请。”
“然臣始终未上疏请求啊。”
“魏卿,朝中之官这么多,岂能每项意见皆是一统?朕这次所以准了众人之意,是见其中大半皆持此见。温卿,是这样吗?”
温彦博出班答道:“不错。此次上疏要求封禅者,京官共有三百五十三名,外官计有四百七十六名。魏监,皇上说得对,行封禅大典合乎民意,你就不要拦阻了。你若不信,可问问现在列班朝臣的意见。”
魏征摇摇头,说道:“公理岂能以人多势众而论?陛下,臣现在还记得前些日子陛下在这里所言,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难道必须用封禅之举来彰显吗?”
魏征当堂用李世民的原话来反对封禅之举,使李世民脸上又有些挂不住,他心里对魏征又生出些不满,心想许多水到渠成的事儿,都是魏征出来横加挑剔。但他们这些年交锋了无数回,结果大多都是魏征的意见对,将李世民的锐气挫去不少。他现在心里固然不满,脸色上却不敢有所表示,遂淡淡问道:“魏卿,朕决定此事,事先也翻来覆去想了多遍,总觉得行礼并无什么不妥。朕问你,你不让朕去行封禅大礼,是以为朕之功业不高吗?”
“陛下文治武功显著,既定天下,又促大治,其功高为天下人共睹。”
“难道朕之德化不厚吗?”
“陛下以教化治理天下,使臣子服陛下其德,百姓沐陛下之恩,实为恩德之君主。”
“难道是国家未安定吗?”
“陛下安定天下,抚民以静,眼前盛世之貌,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难道是四夷未服吗?”
“陛下视华夷为一家,不以强势凌人。前次袭破东突厥,实为自保之举,更能说明德化之力量。如此,使四夷归心纷纷来朝,陛下靖安四夷之举,古往今来,未之有也。”
“那么,就是年谷不丰了?”
“陛下以农为本,数年之间很快恢复了农桑生机,年年大熟,如今每斗米仅值四钱,官家府库充溢,可谓国力强盛。”
“那就是天地之象未显祥瑞了?”
魏征回答到这里,稍微思索了一下,继而回答道:“各地报来的表章中,累累有祥瑞之象。夫天地之间,祥瑞之事比比皆是,报者为显盛世之貌,往往夸大祥瑞之物,那也是有的。其实天下安定,百姓富庶,即为最大的祥瑞。陛下多年来唯重事实结果,不重祥瑞之貌,今日不知为何亦重此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