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主峰高耸云天,其余脉连绵数百里,如一道天然屏障横立在河水之北。多少年来,异族入侵中原,必须要越过此山再南下。所以,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每当中土强盛之时,朝廷要在这里驻扎重兵。现在也不例外,李大亮派兵三千扼守峰谷,成为大唐北境的第一道防线。
他们到达贺兰山北麓,李世民眼望北方那长草低伏的无边无际的草原,感叹道:“多少年来北患动辄侵扰中原,以致贺兰山成为一个势力消长的标志。当中土势衰之时,北方铁骑越过贺兰山,中土之人足迹难现此处;当中土势强之时,贺兰山成为中土之人驻扎之所,往往勾起文人雅士的激越之情,开口闭口即吟‘马踏贺兰山阙’。”
常何接口道:“李将军如今驻扎贺兰山,足证我国正是势强之时。如此,陛下欲举办封禅大典,可谓名副其实。”
李世民笑道:“常何呀,看来你读书不多,毕竟受眼光所限。大亮驻扎在贺兰山,确实不错,然以此来说我国强盛,就失之简单。依你所言,朕之心力仅止于贺兰山吗?”
常何答道:“陛下威加四海,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错了,常何,你还是错了。”李世民又转问史大柰道:“大柰,你原为突厥人,能识朕之心机吗?”
史大柰答道:“臣不通文墨,说不出什么道理。臣只知道,陛下待国人与外国之人无二致,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是陛下无边无际的洪恩。简言之,陛下待臣下好,臣下唯有尽忠尽职,以报陛下的洪恩。”
李世民点头道:“大柰词不达意,然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常何,眼前的这片土地,多少朝代有多少人在此浴血争夺,他们争夺的是土地吗?朕看未必!土地在这里默默无闻,因人方有生机,由此来看,争夺人方是浴血奋战的主旨。可是呀,你将对方打败,你将对方俘虏,对方慑于威势低眉顺从,然其内心呢?其内心服吗?肯定不服!多少年来,许多号称圣人智士者,他难以察识此节。”
李大亮接口道:“所以陛下以德化治人,不以强势压人,不谋求土地。”
“大亮所言甚是。朕不筑长城以备北患,仅派少许边兵象征性地驻扎,盖为此也。只是如夷男之流难识朕的这片心机,朕不得不出兵镇之,如此就大失朕之本意。”
李世民想到这里,又无奈地摇摇头。诸部落尊自己为天可汗,又修“参天可汗道”到长安朝贡不已。然其内心里,到底是心悦诚服?还是因强势所逼?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李世民不得而知。
李世民遥望山下,脸上忽然有些萧索之意。他微一凝神,这种萧索之态转瞬即逝,一紧马缰绳,招呼三人道:“走吧,我们下山去。”
“飞白”率先冲下山,山脚下,即是平阔无垠的草地。正是深秋时节,草儿皆已枯黄,经历了秋风的劲扫,马蹄过处可以听到枯草的断裂声音。
李世民勒缰停马,回首问史大柰道:“大柰,这就是草原了?”
“陛下,此为草原,若放马驰骋,可以无止无歇,直似汪洋中放舟的感觉。只是现在已入深秋,草儿枯黄,若是春天来此,满目皆绿,更为惬意。”
“哈哈,大柰,朕为了你当初的一句话,萦绕心间二十年。今日来此,也不过如此嘛。”
“若一味乘马在草原之上驰骋,时间长了不免单调。然臣自幼生长于草原之上,到了草原即是回到故乡,此番心境,陛下难以体会。”
“是了,朕今日就陪同你一起返乡了,大柰,我们走吧,今日就由着你快活。”
一群马在荒原上急速而驰,马蹄过处,间或惊起一些野兔、野羊群奔。李世民见状大喜,呼史大柰道:“大柰,这里有物可猎,如何单调呢?”
于是,“百骑”拉开阵势,皆取出雕弓,开始纵跃围猎。
李世民这日一会儿纵马驰骋,一会儿纵情狩猎,猎获之物,皆为午餐和晚餐烧烤食品。他当皇帝多年,似这等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娱乐,还是头一遭儿。夕阳西下,常何遵旨在草原上张篷为舍,他们今晚要在此露营。
李大亮担心李世民的安全,不同意在此过夜。其时,李世民独自漫步到西面的高冈上,背手站立,眺望西方。
李大亮慢慢走到其身侧,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李世民不以为然,说道:“大亮,你不必担心。昔日征战之时,有多少危难关头,朕皆安之若素。朕问你,如今与那时相比,难道不安宁吗?”
“如今四海康宁,四夷宾服,没有人敢打陛下的主意。”
“是呀,如此就剩下野兽或者强盗的出没了。以我们的身手,等闲人及野兽能近身吗?”
“不能。”
“如此你就放下心来。朕今日到草原上尽兴一天,心境甚好。朕答应你,明日早晨,我们拔营返回灵州。”
李大亮听皇上如此说,只好唯唯答应。
李世民眺望西方,问道:“大亮,听说这草原西边与沙漠接壤?”
“是。”
“这里为何杳无人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