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当然不同意李世民的说法,辩解道:“晋王自被立为太子,恭谨好学,陛下也曾多次夸赞过。其年龄尚小,相信其在众臣的辅助下,学识及理事能耐定能提高许多。”
“人之性格,发乎天成,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对治儿非常忧心。”
“陛下,我认为人若好学,即是成才之道。假以时日,随着太子年龄渐长,其定然能御政从容。”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我遍视诸子中,觉得恪儿英果类我,不如立恪儿为储,长远来讲定优于治儿。”
长孙无忌听见李世民这样说,知道他又动了易储的心思,心中大急,坚决反对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昔承乾与魏王泰争位,朝臣因之分成两派。如今新太子已立,使朝中势力渐趋一统。若陛下欲立吴王,定会引起大乱。”
李世民观其情状,知道其内心万分焦急,遂微笑说道:“无忌,你反对立恪儿为储,莫非因为治儿是你的亲外甥,而恪儿不是吗?”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露出微笑,明白李世民如此说并非认真,遂认真禀道:“陛下所言太子懦弱,其实为仁厚。陛下百年之后,太子继统,臣保证其至少为守成之主。臣刚才说了,储位废立关系国家大运,不可动辄废立,愿陛下三思。”
李世民今日单独与长孙无忌谈论此事,显然是想试探长孙无忌的口气。长孙无忌态度坚决,他也不好再往深里谈,遂说道:“罢了,此事到此为止。无忌,你既然坚决拥立治儿,治儿今后就由你多上心了。他若难成大器,其储位难保。”
长孙无忌躬身答道:“陛下,臣竭尽全力,不让治儿坠了陛下的志气。”
李恪为杨琼所生,排为李世民的第三子。论智识才干,确实在李治之上。李世民坚定不再易储,是不想其他儿子再生异心。后几日,他见到李恪,戒之曰:“我们父子虽为至亲,然你若有罪,我不能违天下大法徇私。昔汉时武帝已立昭帝,而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被霍光诛之。你为臣子,不可不戒。”
诸皇子皆知李世民重贤,现在懦弱的李治被立为太子,其兄弟有不服者,自然以吴王李恪为首。李世民现在说出此语,眼见再想图太子之位是不可能了,李恪因之心灰,躬身答应。然李恪毕竟贤名远播,深孚众望,长孙无忌心内始终放不下。后来李治继位,长孙无忌便说李恪参与房遗爱叛乱,使其蒙冤而死,此为后话。
是年春节,四方诸国竞相入长安朝贡。李世民在太极殿接见四方君长及使者,忽然发现,焉耆国未派人来。当是时,高丽、百济虽对大唐庇护新罗不满,然未缺了礼数,依旧派人送来朝贡之物。待朝见散后,李世民让李治代自己赐宴,唤来唐俭和李世询问其故。
李世民问道:“焉耆国不来朝贡,其中定有缘故吧?”
唐俭禀道:“去岁末,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突骑支的女儿。想是突骑支觉得有了新靠山,所以今年不再来朝。”
李世民沉吟道:“当初高昌与西突厥肆叶护可汗联手,攻破焉耆,突骑支被迫逃往龟兹。后来侯君集领兵克定高昌,将焉耆城池及百姓归还给突骑支。不料年余时间,突骑支竟然又投向西突厥。世兄,看来肆叶护可汗的势力定向东侵了,那泥孰可汗难挡其势吗?”
李世民当初为分化西突厥势力,册封泥孰可汗,承认其在西域的地位。肆叶护可汗为取得大唐的册封,累累派使入长安向大唐献好,并要求和亲。李世民拒绝肆叶护可汗的这些提议,仅诫其在西域要与诸国睦邻友好,勿相攻伐。
李世禀道:“焉耆原为泥孰可汗的属国,安西都护府设立之后,突骑支感谢我朝归还其地及人口,大约安静了半年。不料,肆叶护可汗趁泥孰可汗势衰之际,新任阿史那贺鲁为叶护,让其率部东侵,逐步蚕食泥孰可汗的地盘。突骑支善会揣测风向,想是他觉得郭孝恪仅领兵数千人镇守庭州,终不是肆叶护可汗的对手,遂脚踏两只船。这次他将其女嫁给屈利啜之弟,显然以为找到了靠山,所以不来朝贡。”
李世民叹道:“看来西域形势,还是西突厥在那里左右啊!焉耆毕竟为一小国,突骑支倒向肆叶护可汗,显然为保己国安危,并不为错。”
唐俭道:“突骑支实为一势利小人,他现在一心向肆叶护可汗邀宠,却忘记我朝对他的恩情。陛下,臣以为此风不可开,若任突骑支这样肆意妄为,西域诸国会以为我朝软弱,定会向肆叶护可汗示好。如此,陛下为经营西域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就形同虚设。”
李世民想起高昌被攻破后,自己与群臣商议如何管理高昌土地的情景。那次魏征坚决要求按处置吐谷浑的办法,立麴氏子孙为高昌王,使高昌为大唐属国,以为自治。自己当时有经营西域的雄图,觉得若复立高昌国,则西域那里西突厥势力定会大行其道,大唐在那里没有多少主动权。为图长远,遂置三州,设定安西都护府统辖之,以此作为大唐经营西域的前哨之地。他现在仔细品咂李世与唐俭之言,觉得若任肆叶护可汗在那里逐步发展势力,下一步定会危及安西都护府的安全。李世民显然不愿意看到此种局面。
李世民想到这里,又问道:“世兄,你说郭孝恪在庭州领兵有方,屯田见效,果如其然否?以其之力,不用从内地调兵,他能应付那里的局面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