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太宗_赵扬【三卷完结】(646)

  后来马周逝后,李世民闻听马周此举,大为感动,流泪说道:“马周想事过于偏颇了,朕一生纳谏无数,岂畏露己之短?他仅想一心辅佐我,难道忘了还有太子及其后人吗?可惜,这些奏章未留底稿,世人再难见到了。”马周逝去,李世民赠其为幽州都督、高唐县公,让其陪葬昭陵。

  贞观二十二年注定是让李世民悲伤的年份,自马周逝后,高士廉、萧瑀也先后辞世。这二位老臣皆与李世民沾亲带故,在李世民谋取皇位的过程中出力不小,又同辅朝政,成就盛世之业,李世民对他们的感情自然不同一般。

  比较而言,李世民对高士廉的感情更加深厚一些。萧瑀性格执拗,且多偏见,后来为李世民所不喜。像他曾向李世民告状道:“玄龄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只不过未反罢了。”李世民对房玄龄何等信任,又知房玄龄小心翼翼不敢有一点过分的地方,遂斥道:“知臣莫如君。朕虽不明,也知道玄龄绝对不会反。”萧瑀见李世民不理他的茬儿,认为其偏听偏信;而李世民见萧瑀如此固执,且屡与自己争论,纯粹没事找事,对其非常恼火。萧瑀逝后,李世民赠其为司空、荆州都督,让其陪葬昭陵,给予其无尽的哀荣。然在谥号一事上,李世民坚持自己的主张。当时太常寺拟谥号为肃,李世民认为不准确,没有表达出其性格全貌,遂改其谥号为贞褊,既赞扬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之坚贞性格,又表其性格褊狭之意。萧瑀此时长眠地下,无法再与李世民争论,只好任由李世民评判自己,其若地下有知,少不了又要怒发冲冠一番。

  高士廉辞世时,李世民闻讯,少不了痛哭流涕,并要亲往送葬。房玄龄此时也有病在身,他撑着病体入宫谏道:“陛下如今服食丹药,不宜临丧。”按照道家规矩,人服食丹药后,不宜近丧,否则相冲,与人不利。

  李世民不听谏言,说道:“我与他有旧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岂能不送他一程?我知你身体不好,不用临丧,不要再劝我。”

  房玄龄流泪道:“皇太子已代陛下临丧,望陛下善视龙体,不可临丧。”

  李世民不听,当即带领数百骑出宫,前往高士廉的宅第。

  长孙无忌作为高士廉的亲外甥,一直在高士廉宅中守灵。这日为出丧之时,长孙无忌正在那里主持起灵事宜,这时飞骑过来,告知皇上已出宫门,欲来临丧。长孙无忌闻言大惊,急忙扯下丧袍,飞身上马,向前疾奔。他驰骋一会儿,就望见李世民的车仗辘辘而来。他到了其前滚鞍下马,跪在道中,大声喊道:“陛下不可再前行了。”

  李世民在车内探出头来,看到长孙无忌拦在车前,知道其来意,将手指向房玄龄,说道:“无忌,你想说的话,玄龄刚才已经说过。你勿复拦阻,赶快让开路,我们一同前去,不要耽搁了时辰。”

  长孙无忌叩首道:“陛下,舅舅临终之时,臣一直侍候在榻前。舅舅弥留之际,独对臣说道:‘无忌,我死之后,皇上定要前来临丧,届时你一定要将我的遗言告诉皇上。’”

  “什么遗言?”

  “舅舅说:‘陛下身体不好,近来又服丹药,千万不能让皇上前来。’陛下,此为舅舅的原话,臣不敢说错一字。”

  “嗯,我知道了。你让开吧,我自有道理。”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不听劝阻,遂伏地大哭道:“陛下心爱臣子,至此已足矣。请陛下念及国家大计,勿伤龙体,就此回宫吧。若陛下不答应,臣一定在此长跪不起。”

  长孙无忌位列三公之职,为朝中重臣之首,如今当街伏地,痛哭流涕,两边观望之人及随行宿卫见之,不禁唏嘘动容,随之发出一片抽泣声。

  房玄龄蹒跚来到李世民面前,与长孙无忌并排跪下,奏道:“陛下,高仆射临终遗言透出一片至诚,臣等再拜陛下,希望陛下念及苍生大计,就此回车。”

  两旁观望之人和随行宿卫也随之齐刷刷地跪下,齐声喊道:“请陛下回宫。”

  李世民被现场气氛所感染,眼中不绝地流出泪水,叹道:“如此简单之事,你们定要百般拦阻。也罢,朕就此回宫吧。”

  车仗缓缓掉头返回宫城,行至半途,李世民又指示直驶西内苑。他入苑后步上高台,南向望着高士廉起灵的地方痛苦志哀。高士廉之灵起运后,直驶昭陵,李世民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

  高士廉为长孙无忌和长孙嘉敏的舅舅,又佐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成功,此后担当大任,忠心耿耿辅佐李世民理国治世。其实李世民如此坚持要去送葬,还有更深的含义。他是感激于高士廉收留妻子一家,并玉成了自己的婚姻。由此来看,李世民其实为性情中人。

  李世民晚年时,每至夏日,定要带领李治及众大臣入玉华宫避暑。京中的庶务,照例交给房玄龄办理。

  因马周逝去,李世民授褚遂良为中书令,负责文书诏敕的起草。这日,李世民欲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嘱褚遂良起草授任诏书。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非常想听听房玄龄对此授任的意见,遂派人前去问询。

  此人入京面见房玄龄,第二日即返回玉华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