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闻听要见康王,顿时心脏噔噔乱跳,想着称病推脱,不要与他相见,但不自觉的就跟着丫鬟来到大厅,如做梦般神情恍惚。韩氏连着唤了她两次,她才恍然大悟,连忙对着张越先行了一个万福,千言万语却鲠在喉咙,竟然一句话也没有说。
张越先稳定了一下情绪,对着吴玉奴恭身回礼,笑着说:“昨日已经见到表姐……”韩氏见康王称呼自己的女儿表姐,忙纠正说,“错了错了!玉儿今年才16岁,比王爷小着呢,王爷怕是不知吧?都怪老身没有详细介绍……”
张越先看了一眼吴金奴,心想,囡囡见我顺着她的脾气,定然高兴,就解释说:“囡囡叫得姐姐,小王也一并叫了姐姐,还是叫姐姐比较顺口……”
韩氏瞪了一眼吴金奴:“又是囡囡搞怪!你家王爷那么宠你,你却与他恶作剧!!!”
吴金奴见婶娘呵斥自己,刚要申辩,就见一个家奴跑进中厅,小声禀报:“各大行团的行老前来拜见康王殿下!”
原来,在宋朝的时候,城镇的工商业者、服务业者按行业分别组织成行或团。主要有:沙行、果子行、牛行、鱼行、肉行、生药行、纸扇行、彩帛行,碳团、花团、柑子团,金银市、珍珠市、丝绵市、生帛市、碾玉作、漆作、裁缝作、钉铰作等等。行团的首领称为行首,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老大;行团的成员称为行户。
现在杭州城里,大大小小的行团足有300多个。可见当时杭州的工商业、服务业是多么的发达。当然了,今天到吴府的只是其中较大行团的行老。即使这样,到场的大行老也有百人之多。
吴唯宽闻听此报,就哈哈大笑着对张越先说:“老朽请了杭州城里众位行老,与王爷接风洗尘,官府的人物却一概没有,这样可好?”
张越先见吴家并未刻意粘惹官府,觉得欣慰,点了点头说:“如此甚好!小王奉旨游历各地,并不想让皇上猜疑,感谢伯父的精心安排。改天我却独自拜访府衙,尽了礼数,也就是了。”
第三十七章 扬文抑武
第二天中午用过饭后,张越先在林衡太的陪同下,前去杭州府府衙拜访知府赵鼎。
二人相见,寒暄了一下,落座品茶。
赵鼎看着张越先笑着说:“王爷到得杭州,下官无以为敬,特意煮了皇上御敕的‘小龙团’与王爷接风!”
宋代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在深度上多有建树。由于茶业长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所以不少的茶学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倾向于建茶,特别是对北苑贡茶的研究,既深且精。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宫廷皇室的影响。无论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种‘贵族‘色彩。于此同时,茶文化在‘高雅‘的范畴内,得到了更为丰满的发展。
封建礼制对贡茶的精益求精,进而引发出各种饮茶用茶方式。宋代贡茶自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通过精工改制后,在形式和品质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号称‘小龙团饼茶‘。 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珍惜备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而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
宋代饮茶礼仪中,赐茶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赐茶包括皇帝向大臣们赐茶,朝廷向外国来使赐茶、宫廷游观活动中的赐茶,皇帝向国子监的监官、学官及太学生赐茶,还有在宫廷中的婚丧礼仪中也有赐茶的内容。由赐茶而衍生出来的还有大型的宫廷茶宴。
因此,赵鼎把皇上亲敕的贡茶拿出来给张越先喝,足见赵鼎对康王赵构的尊敬。
张越先或多或少对茶道了解一些,见赵鼎恭敬自己,很受感动,连连称谢。
二人边饮茶,边说着些闲话,当聊到本朝武备废弛、甚至于外患叠加时,赵鼎神色惨然,连声哀叹。
赵鼎放下手中的黑釉茶碗,望着张越先说道:“王爷对朝政不予干涉,本合祖宗惯制。然此乃多事之秋,金人虎视,下官妄论:朝廷不饬武备,必留隐患!”
张越先心中暗想,这可不仅仅是遗留隐患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了。
他知道,汴梁城就要在几个月以后为金人占领,如果历史按照应有的轨迹行进,那么,康王赵构就要成为南宋朝廷的开国皇帝。而这个赵构不知道被斡离不弄到哪里去了,自己冒充赵构,已经成为事实,如果真要自己去当这个皇帝,如何摆布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呢?因此,脸上布满忧伤之态。
赵鼎见张越先也是满脸的愁容,以为这个风流王爷也在替朝廷忧心,略感心安。赵鼎本为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本来可以承袭祖荫,但他生就一身硬骨,硬是放弃荫庇,发奋读书,终于得中进士,进入官场。他作官的目的,并不似其他贫苦寒士那样,一旦为官,便摇身变成官僚,对上谄媚,极尽阿谀之能事,为自己谋得升官发财路径,他的心愿,便是竭力为朝廷、为百姓做事,以便光大先祖之德,维护大宋王朝万世伟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