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配圣”“十二哲”和“先贤”神位前也都进行了祭祀,这叫做“余祭”,也就是说,不是十分重要的祭拜。这些供桌上摆放着同主供桌相同的祭品,只不过三牲的个头和其他装食品的盘子要比正位上的小一些。
但在祭孔之前,周青山险些犯了一个错误。他提出来上献过程中,要献八佾舞,即八八六十四个人跳,并说给戴彰勋听。戴彰勋没有责怪。他说:“八佾舞是皇帝祭孔时用的。你没听孔子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么?吾等不可违背至圣先师的意愿。所以,我们必须用六佾舞。”
周青山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心里暗骂荀老秀才??这可都是荀老秀才制定的程序,若要是出了事,也就是说有人告他擅越礼制,那可是杀头之罪啊!还好,戴彰勋没有责怪他。
在上献过程中,乐队按顺序奏“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尽管这些乐手都是临时招募的,但吹奏时也显得非常庄重娴熟,好像是专业乐手一般。与此同时,在乐声的伴奏下,由童生献六佾舞于殿前。三献礼中的歌、舞、乐都不同,每次献礼各颂赞一首歌,各三十二字,一字一动作。跳舞的佾生在大成殿月台下排成行六列六纵队共三十六人。这些佾生是从城内各商家的小学徒当中精选出来的,有的佾生衣服上还印有某某商号的字样。佾生们神情肃穆,祷告虐诚,整个场面庄严典雅。
上献结束后,开始进香,进香的过程很长,因为每个神像面前都要由戴彰勋亲自上香的。
上香结束,开始由主祭官恭读祭文,祭文是由戴彰勋亲自写的:
大哉孔子,万世宗师。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
圣集大成,斯文在兹。
文化遗风,恩泽海宇。
书启圣人,日月其誉。
华夏景仰,垂教后世。
有古商城,多伦今即。
漠南商埠,儒风思齐。
直隶重镇,人才蔚起。
文献名域,薪火不息。
杏坛春晖,普天桃李。
文化古城,日新月异。
物阜民丰,盛世在即。
百业兴旺,百贾争奇。
力振经济,举臂鼓翼。
任重道远,长途万里。
居安思危,严整纲纪。
齐心协力,自强不息。
追思孔子,弘扬承继。
以德育人,同德凝聚。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诚信友善,公平信义。
和谐共处,安定有序。
阐我皇风,四海永清。
协和万邦,四海兄弟。
大同世界,风光无际,
伏惟尚飨,为祷为祈。
读毕,这篇祭文按照本地祭孔传统,由司仪官周青山捧至孔庙院内西南角的大铜香炉边。这个大香炉八尺多高,是铜匠行集合全体优秀工匠精心打造而成,价值五百两银子。大香炉束腰往上为镂空祥云状,一直盘绕至顶端。周青山将祭文从镂空处投了进去,火热的香灰顷刻间将祭文点燃。
焚烧祭文结束后,戴彰勋回过身来,代表同知署对着在场的商民们高度总结了孔子的作用:“今天,我们到这里祭拜文圣??孔子,是因为孔子至圣集大成,博学而无所成名……他阐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心法,删定赞修诗书礼乐易象春秋之群经。我们要学习他文行忠信垂正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励实功……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戴彰勋讲完后,一群活蹦乱跳的孩童,排成两列纵队,在引导官的指引下走进孔庙。这些孩童都是孔府府学的童生。尽管天气很冷,但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表情。鼓乐悠悠,号声阵阵。当一对对排列整齐、身着祭孔礼服的孩子们依次通过孔庙大门时,周围大片蜂拥观赏的商民们也随着前进的方队向前蠕动起来,整个孔府门前挤得满满当当。
几个人议论着:“你瞧,那带头的不是和顺斋商号大掌柜的公子么?”
“你啥眼神啊,那是天意德商号王掌柜的公子!”
“是那个被杀的王大掌柜的么?”
“别说话了,看祭祀!”
童生们到达大成殿前,依次站立。学生们站好后,空气中登时弥漫出浓烈的大蒜气味。因为严重的胃病而从不敢吃蒜的戴彰勋对这种气味十分敏感。司仪官周青山这时正站在他的旁边,他见戴彰勋紧皱眉头,知道是戴大人难以适应这种气味。于是,凑到近前,悄声解释:“这是咱古城祭孔的传统。这些孩子都是商人子弟,商人们在参加祭孔大典前夕,都要自己的孩子吃捞面就大蒜的。这里的寓意就是要孩子们将来要‘捞’到银子,‘蒜’(算)的明白。大人们不管这些孩子爱不爱吃,都会强迫他们吃很多的。所以,这里的大蒜味道浓得很。”
“呵!商人们还这么迷信啊!”
“就是,几百年来,商城就是以经商为主的。不迷不信,不信不迷嘛!”
这时,一名孩童拿着一张纸走上前来,戴彰勋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兰田的儿子??可儿。可儿满脸的稚气,他是那些府学童生的代表,这是周青山有意安排的。可儿站在大成殿台阶上,捧起那张纸高声朗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