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韬光养晦
→第57章 - 新局(8)←
开始向西追击后的第七天,崔明贵率领装甲旅和第一步兵师千余人到达归绥城宣诏。绥远的清军和当地蒙古王公表示了臣服。崔明贵继续率部分部队西进,在后世的包头、乌海以及白云鄂博铁矿一带实地勘测。这个崔明贵,进展速度比我们预计的快多了。
清廷的宁夏将军和当地上层赶到乌海面见崔明贵,送了不少的礼物,上表章表示服从新的中央政权。不久,库仑的蒙古王公和清廷的乌里雅苏台将军也派出代表经归绥到北京表示服从中央政权。我们随即派出军情处的一个高级特工组进驻库仑。
清廷的其他地方势力相继上表承认了我们对清廷中央政府的控制。
崔明贵在归绥留下了罗新锁的骑兵大队,带着车辆和第一师的步兵返回了大同。此时第二军第四师在齐岳率领下从陕州渡河进入山西。资源丰富的山西必须由我们直接控制。
耿仲民也带领第一师的两个团从大同南下,强大的武力加上以清廷中央名义的进驻命令使得山西各地的清廷驻军和官员完全无法抵御这种进军。在1861年的最后一个月的寒风中我军接管了太原和山西全境,立即按照老根据地的办法建立我们的政权。原有的清军一部分被遣散,一部分被派到秦晋交界的黄河边去防备陕西的回民造反者进入山西。
在这之前王平已经指示洛阳的军政府工业部筹划有选择开发山西资源的事宜。这里将是我们近期重点建设的另一个重工业基地。
河南老根据地的建设仍然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炭、钢铁、石油的产量在迅速增长,制造业进展迅速,不断有新产品问世。旧有工厂规模在扩大,新的工厂不断建设。
洛阳到郑州、漯河到郑州的铁路已经在郑州接轨。两台蒸汽机车和15辆货车已经在洛阳机车车辆工厂完工,已经从洛阳到舞阳间试运行。第二批地货车和第一客车车辆正在制造中。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200多公里的铁道线,火车的最高时速已经达到了20公里,虽然实际运行中一般要略低于这个速度,但这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列强对我们的新政府没有表示反对,除了俄国。我们的新政权实在是给了他们不少的通商方面的利益,事实上通商不见得对我们就是不利,利用的好,甚至我们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比如何舟组织进口的大批橡胶还有新的一批机器设备。英法美等国开始着手在北京建立大使馆,我们也在积极选派自己的驻外外交人员,第一批留学生也在积极选拔中。
7月份的时候,武胜大学军事、民用各学院进行了公开的招生考试,本来是准备在我们控制区招生,结果有一些别的地方的青年也辗转前来报考,当然这些人报考军校的为多。工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等等对于没有经过初、中等科学教育的人来讲确实困难了一些,外语学院则是被一些人的偏见所拒绝。这也算是我们军政府组织的第一次“高考”吧。有些聪明刻苦的有志青年被我们收到了武胜大学的预科班,经过基础科学速成教育后再转入相关的专业学习。当然,我们的政治教育是免不了的。洗脑当然是必要的。
第五卷 韬光养晦
→第58章 - 新局(9)←
我们废除了叩拜的礼节,不仅是在对外交往中,而且在清廷朝廷内部。反对的声音当然很多。我们对此全然不予理睬。仍然用清廷的名义昭告全国。地方督抚当然也有抵制的,我们也不特别强迫。但是在我们的控制区和清廷中央这个决定被坚决贯彻了,至于私人之间是否还是如此行礼不在我们干涉之列。官员上下之间交往跪拜、叩头的陋习终于要被我们终结了。心中畅快,充满了成就感。
列强在天津谈判我们答应的地区开始建立租界。传教活动也积极进行。其实这个倒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佛教、伊斯兰教当初不都是在我国自由传播的吗?只是洋人的传教活动使我们受到了民间的不少非议。好在我们控制区基层政权组织还是很严密的,出不了大问题。至于我们实际控制区以外暂且由他好了。
法国人不仅对租界重视,对铁路权益似乎更重视。这个本土面积相当于我们一两个省的国家现在本土已经拥有了2万多公里的铁路了,而我们现在才有200多公里,而且在我们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动作很快,津浦铁路全线勘测工作已经完成。其间遭到了漕帮和铁路沿线一些百姓的强烈反对,勘测人员还曾经遭到袭击。这些技术人员不仅有法国人、还有英国人和美国人,遭到袭击当然不会束手待毙,特别是美国人在修建铁路过程中原是被印第安人之类的土著袭击惯了的,当然是开枪就打。双方各有伤亡,当然是我国百姓损伤更大些。这倒是给我们出了难题。
最后由我们的地方政府出面抚恤伤亡百姓,对外宣称已经将凶手惩办。
此后,勘测人员改由刘奋战的第二师派人保护,同时从武胜大学铁道学院派出部分学员随队协助勘测,其实也是学习借鉴的意思。
那些参与冲突的洋人不能再在那里露面,我们趁机聘请他们勘测设计京汉铁路和京奉铁路,当然武胜大学还是派出了学员参加。
到1862年初,津浦铁路的控制工程黄河铁路大桥已经先期开工了。设计人员是一个英国工程师。陈浩亲自以总理大臣的身份出席了开工仪式。他发现负责建设桥梁的还有几个美国的桥梁技术人员。法国人牵头建造的铁路,无论资金还是技术都是采用全世界的资源。我们当然也不能闭门造车。陈浩主动和几个美国人攀谈,这几个美国人对清国的总理大臣会讲英语感到十分的新奇,这个清廷大臣不仅没有年、辫子,穿着也很“西化”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交谈之下,有个美国人表露出对英国人桥梁设计的不屑。美国人总是心直口快的,技术人员尤其如此。而且他感觉这个总理大臣对桥梁一点不外行,有些理念还相当的先进、超前,拱桥、吊桥、斜拉桥、转动桥、铁索桥,两用桥……真是遇上知音了。最后,陈浩聘用美国人设计郑州黄河大桥的提议被他们欣然接受,而且,答应回美国再招聘一批铁路工程师来华帮助我们建设自主修建的铁路。法国人能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源,我们为何不能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