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望穿秋水,始终没有盼来高宗皇帝的圣旨,反而收到了金兵又再一次南侵入寇的消息。
完颜兀术派遣一万金兵入寇宋朝,来势汹汹,但最后只剩下主帅纥石烈志宁等寥寥几人逃回金国,堪称完败。
这样的结果,完全不能被金国的民众和金主吴乞买所接受。
结果是,三个月后,也就是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国再一次倾全国之兵,兵分三路,直奔东京汴梁城而来。
因为完颜兀术犯错,这一次金兵的主帅换成了大皇子完颜粘罕,但换来换去,都还是完颜家几兄弟在主持军政。
这个时候,刚好是靖康之耻的一周年。
ps:谢谢zhuxyhh01大大三牛aa大大大寒尖大大花小瘦大大道是天撒的谎言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二十八章:浚州黄河大桥
建炎元年十二月冬,金国再一次倾尽全国的力量,兵分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南侵入寇宋朝。
主帅完颜粘罕负责东路大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穿越太行山,由河阳(今河南孟州)渡河,进入河南,直逼开封府。
副元帅完颜兀术负责西路大军,在山西的西南渡河,取道同州(今陕西大荔),闯入关中地区,目标直指汴梁城。
金国在前年和去年的大规模出兵,虽然都不能算是一帆风顺,但最后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尤其是在去年的靖康之变中,更是把宋人皇帝的老巢都给端掉了。
金国这第三次出兵,无论从人数粮草装备等方面,都比前两次要更强。所以,金兵这次的出动只有一个目标---斩草除根。
不但要拿下开封府汴梁城,更要乘胜追击,直捣南京应天府,活捉高宗赵构。
在金主完颜吴乞买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统中国,千秋万代的想法。
与上两次出兵大宋一样,完颜兀术抽了支好签,路程比起完颜粘罕的东路军要短上许多,因此,也更早些与宋兵短兵相接。
以往金兵与宋军相遇,大多是在宋人的城池下面;因为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宋军一旦听到有金兵的消息,基本上都是闻风而逃。
不过,这一次金宋两军相遇的地方有些特别。既不是在城池周边。也不是在郊野空旷地带。而是在黄河上的一条大桥两边。
北宋时期,黄河之上有两座著名的大桥。一座是建于唐代,在天朝小学语文课本中讲到架舟捞铁牛故事中所提及的浦津桥;另一座就是如今宋金两军在相互对峙的浚州黄河大桥。
浚州黄河大桥建成于北宋政和五年,跨越大伾凤凰紫金三山,和浚州滑州两个州府。
该桥分为两段,徽宗赵佶下诏赐名,大伾山至凤凰山段的浮桥曰天成桥,属浚州;凤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桥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
宋代是黄河在浚的最后时期。当时,由于滑州境内土质疏松,因此处于此境内的河堤经常决口,有人提议在浚州境内开河分流。
于是,朝廷调发黄河沿岸百姓修筑工程,民不聊生。正如《宋史》中所言:“每岁春首,骚动数路,常至败家破产”。
政和四年十一月,督水使孟昌龄献议:“导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桥”。
他提议引黄河水。使之通过大伾山及东北二小山(紫金山凤凰山),使其分为两股而过。在下流合二为一,由此以三山为桥墩,修筑浮桥,将“省费数十百倍,宽河朔诸路之役”。
宋廷喜而从之,任孟昌龄为都水监,征集黄河两岸民夫数十万,并于浚州大伾凤凰紫金三山间建浮桥两座。
六月,宋徽宗下诏于河北京东京西路,并嘉赏开河修桥有功的官员。诏书曰:“凿山郦渠,循九河既导之迹,为梁跨趾,成万事永赖之功……人绝往来之阻,地无南北之殊……”
又诏:“居山至大伾山浮桥属浚州者,赐名天成桥;居山至汝子山浮桥属滑州者,赐名荣光桥。”不久,改荣光曰圣功。同年七月,御制桥名,摩崖以刻之。并建有三山桥铭阁,丞相蔡京请示命名为“缵禹继文之阁”,门曰“铭功之门”
然而此等导河筑桥的壮举,并非想象中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分流河虽开通了,然而水流依然猛暴,遇山稍隘处,往往泛滥成灾;浚滑境内,黄河两岸的百姓溺死于洪水的不计其数。
浮桥筑成后的第六年,即宣和三年(1121年)十一月,天成圣功桥即毁于黄河水。次年,孟扬修复,征集黄河两岸民夫十五万七千八百。
据《浚县志》记载,当时主修浮桥的孟昌龄蔡京等借建桥之机,聚敛金帛,富比王室。
在《宋史》中亦载:孟昌龄孟扬孟揆,父子相继领职二十年,积恶如山:“妄设堤防之功,多张梢桩之数,穷竭民力,聚敛金帛,交结权要……大河之桥,岁一造舟,京西之民,犹惮其役。而昌龄首建三山之策,回大河之势,顿取百年浮桥之费,仅为数岁行路之观。漂没生灵,无虑万计,近辅郡县,萧然破败”。
虽然孟昌龄父子最终还是被高宗皇帝给全部处决掉,但是他们对普通民众所造成的伤害,和给整个大宋朝廷带领的损失,都已经不可挽回。
俗话说:窥一斑知全豹。由此可见,靖康之耻可能是偶然的事件,但北宋朝的灭亡势在必行。
浚州黄河大桥是黄河上的要冲,更为京城北方之门户,战略意义极为重要。要想保卫开封府汴梁城,只有先守住这座黄河大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