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年这一番说话非常精辟,可惜的是,之中没有加入一些赞颂皇帝的字眼,在敏感的高宗皇帝心里种下了一丝阴霾。
一年之后。秦桧当政,这位精通易经的书生因为不愿意“曲意阿附”,向当朝引疾辞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胡松年病逝,享年六十岁,墓葬宜城梅林,后迁葬故里。
这么重大的一场胜利,朝廷的奖赏是免不了的。
朝廷按照早先的许诺。将岳飞由正任镇南军承宣使连升多级,调升为清远军节度使,其实职差遣改为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依前神武后军统制。
这里的“荆”是指荆南府,“襄”是指襄阳府。
也就是说,朝廷任命岳飞“制置”荆湖南、北路的首府潭州和荆南府,以及荆湖北路。
为什么朝廷会把这些地方都划入岳飞的管辖之内。原因是洞庭湖的杨幺叛军。朝廷派王燮剿灭杨么,“制置无功”,准备把这项工作也都交给岳飞。
节度使原本是唐朝的官职,是一个大州府或者大军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宋朝虽然继承唐制。却把节度使这个实职改为荣誉性的虚衔,是武将晋升的“极致”,礼遇优厚。
凡封拜节度使,朝廷要授予一套很威风的“旌节”,其中包括龙、虎红缯门旗各一面,画白虎的红缯旌一面,用一束红丝作旄的节一杆,麾枪两枝,用赤黄色麻布做的豹尾两枝。
全套旌节共五类八件,都用黑漆木杠,加以种种装饰,制作精美,旌节自宋廷发出后,沿途所至,宁可“撤关坏屋,无倒节礼,以示不屈”。隆重而别致的“建节”仪式,为另外的文官武将所无,特别用以显示节度使是武人升迁梯级中最重要、最荣耀的虚衔。
南宋当时已建节的大将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和吴玠四人。
因抗金战功而建节者,岳飞是第二人。他的战功暂时还次于吴玠,却已远胜于其他三人。至于在三十二岁的年龄建节,在当时更是绝无仅有的。
问题是,但岳飞“自列校拔起”,一旦骤然与诸大将平列,也招致韩世忠和张俊的忌妒,特别是过去曾三次任岳飞上级的张俊,更是愤愤不平。
从北宋到南宋,在朝廷上流传着一种不成文法:每一个文武大臣在接受到新任命的官职之后,至少要上奏请辞两三次,朝廷上每次也都降诏不允,然后才肯接受。岳飞在每次升官晋秩时也都照这种惯例办事。
这种做法在当时已是司空见惯,人皆有之,照例是诚伪莫辨,宋高宗也决不会因此而收回成命。
当清远军节度使的旌节自临安府发到鄂州,全军将士都引以为荣。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独孤飒霜大大、龙腾虎跃马到成功大大、靓女007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千年戀大大的评价票和各位书友的支持。
第二百九十九章:满江红
三十二岁就能够独立统领大军,与外族和伪军进行中原大战,最后以小胜多,收服襄阳六郡,并藉此被朝廷封赏为节度使,登上一个武将的巅峰位置。
这样一种经历和际遇,无论是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和显赫的。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正常的心理反应都应该会有些骄傲和自满,又或者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岳飞居然不喜反怒。
在建节后的一个月,岳飞写了一首词。这首词就是流芳百世,人人传颂,鼓励了无数汉人子弟保家卫国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在后世已经有很多的解读了。但是,里面还有很多的谜团,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发掘。
这首词的第一个字就是怒,而且是怒发冲冠。冲冠之怒已经算是怒中之最,怒不可恕了,为什么是这样子?
岳飞的家人都在后方,按理说岳飞对金兵应该没有太深刻的切肤之痛;而且岳飞如今正是功成名就之时,又怎么会在这种时刻有这种怒意呢?
这首词的格局高远,意气昂扬,借用天朝毛太祖的一句诗句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样的文字和意境,又怎可能是一个普通农民出身,“自列校拔起”的南宋的新晋将领所能够撰写出来。
另外一点,这首词下半阕的第一句也很有意思:“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用古代语文的角度,此句对仗不工。靖康是年号,应该对应个人名或者地名才工整,臣子二字就对得有点儿牵强了。
岳飞在这里是不是也别有所指?指的是国恨家仇的双重仇恨:是为臣之恨,君主被虏,是为子之恨。生父被囚。
这一句句的原稿也或许是:“君父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仗虽然工整,但因痕迹太明显,才该成了靖康耻。
还有一点。岳飞在词里用了贺兰山这个地名,说明了他的志向远远不止收复宋朝的失地,打败金兵而已,而且要继承汉唐的疆土,连西夏国也要灭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