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淮西境内,只有岳飞一个人捧着一大摞诏书发呆。
前思后想,对照此前诸此北伐,岳飞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围的岳家军将领,实在没忍住,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岳飞对天长叹,说道:“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
第二句,岳飞怒冲冲地对张宪说:“似张家人,张太尉尔将一万人去跎踏了。”
第三句,岳飞指着董先说:“似韩家人,董太尉不消得一万人去跎踏了。
岳飞的后两句话。无非是埋怨张俊和韩世忠两军的不中用;而第一句,冒头竟然直接指向皇帝。岳飞的郁闷和气氛,可想而知。
在这场战役中,感到郁闷的不止岳飞一个。还有淮北宣抚判官刘锜。
原因很简单,刘锜遭受到张俊的强烈排斥。
刘锜是上一人首相张浚的爱将。张浚下台后,刘锜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凄惨不堪。后来刘锜在顺昌独得大功,引起了淮西方面诸将的极度。
《宋史。刘锜传》中的记载是:“锜以顺昌之捷骤贵,诸将多嫉之。”
而刘锜也猜到了张俊的心思,在撤兵的时候,故意放慢脚步,独领自己一军,踽踽独行。
途中,张俊、王德、杨沂中等诸部合兵一起,热闹非凡。相比较之下,刘锜的八字军就显得分外孤单、冷落。
单单这样是不够的,张俊眼珠一转,竟然想了一个流氓的办法来恶心刘锜,顺带帮自己竖立威风。
这个办法就是,指挥自己的部下去抢掠刘锜的军中物资。
在张俊看来,刘锜是铁定不敢反抗的,毕竟他还要受张俊的节制。
但张俊想错了,刘琦虽然是个官二代,但意志坚定,宁折不弯。
对于张俊的挑衅,刘锜亲自出马,“擒十六人,枭首槊上”
张俊立威不成,勃然大怒,气匆匆地找到刘锜骂道:“我官居宣抚,你仅为判官,竟敢斩杀我的手下?”
刘锜神色自若地答道:“不知道是宣抚的军士,我斩杀的只是前来抢劫财物的流寇盗贼。”
张俊大声喝道:“被你追杀的士兵逃回来说,他们从来没有参与抢掠财物。”说完,还煞有介事的叫出一个士兵要和刘锜对质。
刘锜不屑一顾道:“刘锜身为国家将帅,如果有罪,宣抚当上奏朝廷,又岂能让我与士兵对质?”
说完之后,刘锜长揖上马而去,只剩下气疯了的张俊。
PS:谢谢zhuxyhh01大大、横断江山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七十四章: 历史的拐点 (结局篇)
这次的淮西之战总算是落下了帷幕。
曲终人散,本来应该是松一口气,坐下来喝杯茶吃块饼干的时候。
没有人想到,淮西之战才刚刚过了两个月,南宋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绍兴十一年的四月十二日,高宗皇帝发出诏书,下令张俊、韩世忠和岳飞这三路宣抚使从速来朝议事。
这个命令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虽然宋金双方在淮西战场上的大战暂趋平息,但局部的战争还在持续不停。尤其是在西北的战场上,由吴磷完和颜撒离喝所联手主演的大戏还在高潮当中,宋金两军打得难解难分,好不热闹。
这种情况下,下一轮大规模的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高宗皇帝怎么会如此不顾大局,在这个关头把三位军区司令官召回行宫?
原因只有一个,此时秦桧已经与完颜兀术重新建立了关系,并得到他老人家的承诺---这回和议必成。
既然安全得到了保证,高宗皇帝自然要执行老赵家皇帝的传统规矩。
“杯酒释兵权”。
公平地说,南宋朝廷这次“释兵权”是全面性的,范围包括所有的高级军官,并没有针对特定的某人。
下至刘锜,上到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凡是拥有自己独立一支部队的,全部都是“释兵权”的打击对象。
因此,当自以为是的张俊主动配合秦桧,暗中谋害刘锜、韩世忠和岳飞等人,满以为秦桧会实现他的诺言:“尽罢诸大将,悉以兵权归汝。”
到头来,秦桧让御史台轻轻一份奏章弹劾,便让他张俊打回原型。
可笑乎,可叹乎。
单单“释兵权”肯定是不够的。不管被罢免兵权的高级军官们心里服不服,朝廷还需要抓一个人出来“祭旗”。以示“杀鸡儆猴”。
朝廷最初的目标是刘锜,后来变成了韩世忠,而到了最后,朝廷针对的对象却变成了岳飞。
我们耿直的岳少保,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先救刘锜,再救韩世忠;但轮到他自己的时候,悲剧就此发生了!
风波亭的故事。大致如此。
实际上,恢复北宋皇朝时期的那种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制度,是高宗皇帝和大部分文人士大夫们的愿望;几任的首相大人也担心战功日著的武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日以继夜地谋划着怎样解除武将的兵权。
从太祖皇帝赵匡胤和宋朝的第一位首相开始,打压武将、不让武将掌有实权、不让武将有机会造反、就已经成为朝廷的共识。
这也难怪,北宋之前五代十国的历史。全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只不过,真的需要把武将们压制得那么死吗?
算起来,在南宋高宗时代,解除武将兵权的呼声并不仅仅出自于刘、张、韩、吴、岳这五大司令官相互辉映的时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