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把自己带头煽起大演旧戏之风的事实全部抹掉之后,把自己支持、赞扬《李慧娘》的全部事实赖光之后,再要人“答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谁能答复呢?当然是无人能够“答复”的。最后还是康生自己答复说:“六二年我才发现,我们共产党内部有的高级负责同志反对党的这个方针(即江青的所谓”京剧革命“的方针),进行反党活动。这些反党分子拉拢戏剧团体的人在他们的周围,你们西北方面的剧团应当知道这个问题,北昆剧团的同志应当了解这个问题。……党内有些反党分子有时候也利用他们的地位,利用同志们不晓得情况,利用你们向党进攻,扩大他们的影响……。”象康生这样的“答复”,只有康生最清楚;别的任何人都是无法答复得使康生满意的。除非跟他一样制造弥天大谎!康生还批判《李慧娘》说,“李慧娘这个鬼”是“代表死亡了的阶级”来“报仇”的,“向谁报仇呢?就是向共产党报仇!”康生就是用这种耸人听闻、信口雌黄的罪名,一
下子把《李慧娘》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本来专门鼓吹传统戏中的糟粕的就是康生,可是现在,他却要别人“彻底检查”了!这无论如何是不能使人服气的。在观摩大会的一期《简报》上所载的浙江省观摩团的意见,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浙江省观摩团指出,一九六二年“某中央领导”在杭州点看旧戏。他们说:“有的反复是下面来的,可有的反复却是从上面来的”。当时中宣部负责同志看了《简报》后批道:“请文艺处调查一下,是谁点看的,要吸取教训。”一调查,不是别人,正是康生和江青。当时中宣部的负责同志立即将调查报告连同《简报》一并批给“康生、江青一阅”。这下可戳穿了假象,然而也犯了“御禁”。江青歇斯底里大发作,在调查报告上批了一大堆话,说她当时“眼不能看,耳不能听”,“看过戏,没有点过戏,按报纸上登的剧目看的,看了《虹霓关》提出过批评意见”云云。接着,江青又给中宣部打电话,说她几夜没有睡好觉,浙江有人陷害她,并责令华东局、浙江省、杭州市,还有文化部的有关同志“写检讨”!然而康生却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他虽然同江青一样,怀有强烈的复仇心理,但他除了在自己名字上划了个圈以外。并没有象江青那样在调查报告上乱作批示。可是后来的所有报复行为,没有一件不是、回他参与的。正是在江青、康生的报复之下,浙江省观摩团的意见,不仅在当时受到批评指责,被勒今“检查”,而且到了“文化大革命”
中竟被诬说为“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事件,并为此株连了数十人之多,有的被揪斗,有的被关押,有的积郁成疾含冤而死。《李慧娘》的作者、导演。演员以及编辑出版等部门的同志,也都毫无例外地遭受了残酷的政治迫害。作者孟超同志把康生写给他的两封赞扬《李慧娘》的信,交给了“专案组”,但是没有想到掌管他的专案的就是康生本人。这两封信,自然如石
沉大海,古无消息;不仅如此,康生为赖帐灭口,竞将孟超定为“叛徒”,使孟超沉冤难雪,抑郁成疾,含恨而亡。
康生在三年困难中,和平时一样为非做歹,不过他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加突出罢了:一方面为炫耀自己,不顾事实真象;另一方面,为陷害别人,不择任何手段。
第十八章《刘志丹》奇案
一九六二年,我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刚刚渡过,中共中央于八月在北戴河、九月在北京先后召开了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在这两次会议上,肯定了经济形势的好转,决定继续贯彻八字方针,要求全党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继续斗争。这是会议的正确方面。但是,会议也有某些错误方面。
当时,彭德怀同志由于对过去诬指他“里通外国”等不实之词不服面向中央写了长篇申诉信;在农村,由于经济困难而在管理体制上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形式,在干部作风上出现了多吃多占、贪污盗窃等不正之风;另外,封建迷信也有些抬头。对于这些情况,。要是认真调查研究的话,是会作出科学分析的。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指导,会议片面夸大某些“敌情”,把上述一切统统说成是阶级敌人的复辟活动,是翻案风,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表现,因而又重提阶级斗争,大批“单干风”和“翻案风”,并且把社会主义一定阶段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夸大为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把剥削阶级基本消灭之后的阶级斗争残余形态,夸大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说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就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观点,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使康生的思想有了扩散的市场,也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在这种气候下,康生顿时又活跃起来,一心想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作文章。他到处搜罗所谓阶级斗争的“典型”,以达其害人的目的。小说《刘志丹》就是他借以制造冤案的材料之一。
《刘志丹》是一九五六年开始酝酿的。当时,工人出版社为了对工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拟定了一个出版烈士传记和革命回忆录的选题计划。小说《刘志丹》就是这个计划中的选题之一。作者李建彤,最初考虑这题目太大,而自己思想、艺术准备不够,特别是同刘志丹相连的是一段极其复杂的斗争历史,是否应约有些犹豫。后经工人出版社的同志的动员,方才答应下来。本来一部艺术作品的写作和出版,特别是以革命烈士为体裁的作品,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不会受到阻挠和破坏。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一些熟悉刘志丹同志业绩的老同志,最初并不知道李建彤应约写《刘志丹》之事,但当他们知道李建彤决心要写,并已积极搜集材料时,他们都高兴地鼓励作者写好。作者经过两年准备,于一九五八年开始动笔。一九五九年夏,当作者写出第三稿时,出版社就想公开出版,但是习仲勋同志认为没有写好,给否定了。后来,作者又接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