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根本就不相信许翰有指挥大军的能力,用他的话来说:许翰是一位正直又不失灵活的政治家,但他又是一位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军事家。
“解太原之围,非同小可,粘罕主力不下十万,其军不同于擀离不所率仅兀术等寥寥数部精锐,余皆契丹、渤海杂种,粘罕部几乎全为女真族精锐,其战力不可低估。而我军河北兵马西调,数路大军互不相同,如何约期?如何策应?如何节制诸军进退?”
既然不能劝阻,王泽无奈中已经开始有些倾向同意解太原之围,只不过是一定要在战前将将帅上下节制关系,粮械转运输送的各项事宜彻底理顺,他深知历史上的两次太原解围战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将帅互不节制,进退自如,虽是军势浩大,却各自为战从而被金军各个击破。
王泽甚至固执的认为,历史上汴京被二次围困,最终陷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宋军两次解救太原,致使西军与河朔军主力消耗殆尽,使宋军在短期内组织不起一支能与金军正面抗衡的主力部队。
“王大人何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许翰冷笑道:“正如王大人所言,金人秋冬用兵,春夏撤围。今着种师中部加紧驱逐河北金军残部,待到四五月后,天气炎热之际,大举进军,必可一战而定。”
王泽也不愿在此事上太过争辩,不过该说的他一定的说出来。冷眼看着许翰,面色毫无表情地道:“敢问相公,何人节制两河各路大军?”
各路大军临阵节制,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关乎战事的胜败。
“此战由枢密院节制各路军将,许大人居中调度,王大人以为如何?”李纲对王泽质疑颇为不满,言语中有些不耐烦。
在意料之中的失望,王泽心中冷笑,如此关乎国运的大战,竟让一个书生在千里之外节制、调度数十万大军的生死攸关之战,这简直是视军国大事同儿戏。
但在场的大臣们没人认为枢密院节制各路大军不无妥当,便就是耿南仲也没有什么异议,文臣典兵,这是大宋历来的制度,已经深深烙进士人的思维之中。
王泽无奈地叹了口气,看来自己不必再说甚么了,一切顺其自然,而且他敏锐地而又清楚的感到是在大战之前,赵桓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外患,而是内忧。
‘再等一等吧!’他嘴角边闪过一抹无奈而又讥讽的微笑。
第九章
自金军撤离开封以后,赵桓急于赶在对金军在河东发动大规模反击战之前,采取强硬措施从速解决东南问题。赵佶留在开封城内的宠臣王黼、李彦、梁师成因恶贯满盈,并有与童贯等人遥相呼应之嫌,已于当年正月先后被赐死或秘密处死。
这时,赵桓传旨江、淮、荆、浙诸路制置发运使宋焕卸任还朝,任命曾派刺客杀死王黼的领开封府事聂山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权管干马军司公事、昭武校尉薛安为副使,前往东南,欲置童贯等人于死地。
时聂山早已暗中依附耿南仲,耿南仲有诛杀童贯等人的意图,此行,聂山按照耿南仲的意思,向赵桓请诏书,精选开封府使臣数十人随他一同南下。
眼看赵佶、赵桓父子之间公开冲突即将爆发,以转任知枢密院事的李纲与王泽第一次达成了政见上的完全一致,尽管王泽只是表面上的劝谏,并未如李纲一般的力谏。
二人均认为投鼠不可不忌器,颇耐人寻味。
李纲与王泽同时面圣,李纲面奏赵桓说道:“童贯、蔡攸等数人者,罪恶固不容恕,然聂山之行,恐朝廷不当如此措置。昔肃宗欲发李林甫墓,李泌谏,谓其如明皇何肃宗抱泌颈泣曰:思不及此。”
王泽接着附议道:“使聂山之所图果成,惊动道君,此忧在陛下。所图不成,为奸佞所觉,万一挟道君于东南,求剑南一道,陛下何以处之?”
赵桓优柔寡断,空自叹息,尽管他急于解决东南分权之事,但赵佶毕竟是上皇,他也不想身后留下万世骂名。只得沮丧地说道:“如之奈何?”
王泽立即赶在李纲之前朗声说道:“陛下,不若罢聂山之行,传旨谪贬童贯等人,乞道君上皇去此数人,早回銮舆,可以不劳而事定,请陛下圣断。”
李纲瞟了王泽一眼,尽管他对王泽抢先献策有所不满,但对王泽之策,倒也认同。
王泽又分析了目前赵佶所面临的困境,认为赵佶及其宠臣在东南虽然根基深厚,但民愤极大。
当年童贯征方腊之时,每次作战均纵为贪暴、滥杀平民,以效首级,朱勔荼毒东南,两浙之民畏之如虎,东南之人欲食其肉。
赵佶的上皇行在沿途骚扰百姓,所到之处,藩篱、鶏犬,为之一空,护驾胜捷军四处为恶远胜盗匪。到达镇江之后,又大肆缮营宫室,移植花竹,购买园池,科须百出。东南百姓,将见涂炭,民愿沸腾,事故不断,极有可能再度酿成民变,赵佶在东南岂得高枕而卧。
何况胜捷军大多数是西北人,他们在东南皆口语籍籍,以南幸为非,有不悦之言,人人思土,其势必乱。赵佶在东南,现今已经是众叛亲离,阵脚大乱,危机四伏,兵变、民变一触即发。
赵桓犹豫再三,接受王泽的建议,收回聂山南行的成命,并于二月中旬降旨,贬蔡京为秘书监、分司南京,贬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致仕、池州居住,贬蔡攸为太中大夫、提举亳州明道宫、任便居住。处罚如此轻微,显然是赵桓自己也考虑到赵佶接受的可能性,虽不足以平民愤,但从策略上讲实属高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