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泽终于在这场风波中,站到了赵桓的阵营边上,从而保住了自己。
当处罚蔡、童等人的圣旨下达不久,适逢宋焕奉命返回开封,赵桓当初本拟待其还朝,再行惩处。在王泽的旁敲侧击下,才意识到宋焕极具使用价值,是促使赵佶回朝的最佳人选。赵桓接连两天与宋焕面谈,并于三月四日再度任命宋焕为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使,责成他从速再往东南,奉书上皇行在。
宋焕顿时成为赵佶、赵桓父子之间的传书带信人与居中调解者。由于赵桓极盼赵佶还朝,而赵佶又急于离开东南,王泽对赵桓做出保证,预言宋焕此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很大。
宋焕自己也深知肩负重任,他接旨后,立即出京疾驰东南,不到三三天就到了符离。
赵佶这时已经离开镇江北上,宋焕作为赵桓的信使,面见赵佶于淮河之中的龙舟之上。赵佶列举知宿州林篪拒不执行其“圣旨”等数十事,边流泪边质问。
宋焕解释道:“方都城昼闭,中外隔绝,虽御前号令,州县或不奉承,非独行宫也。守令之罪,盖不容诛,朝廷何预焉?”
赵佶听到这样的解释后才稍稍气顺。宋焕秉承赵桓旨意,询问:“臣出京师时,闻童贯贬池州,今犹未行,何也?”
赵佶以胜捷军隶属童贯,暂时不知如何处置,才没有遣出童贯。宋焕当即分析目前局势,赵佶以宇文粹中节制胜捷军,以范讷为副,赵佶表示赞同。
但次日赵佶又认为童贯久领军旅,胜捷军又是童贯所组建,仓促间罢黜童贯,如若童贯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兵变,又将如何?
宋焕不以为然,他认为童贯平日败坏军政,西北之人怨入骨髓。今贬斥而去。西军将吏求之不得,岂能追随童贯谋逆。宋焕又委婉的指出胜捷军生变之语,必是童贯在赵佶面前的自保之言。赵佶无言可对,只得勉强让童贯离去。
宋焕总算说服赵佶,陪同他走上了返回开封之路。到达南京应天府,宋焕将先回开封,向赵桓报告,赵佶即将还朝。
由于宋焕确属蔡京、蔡攸的姻亲与党羽,他回到开封不久,“以言者论其联亲奸邪,冒居华近,妄造语言,以肆欺妄”,先落职,与在外宫观,后责授单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然而仅就他居中调停他父子关系而言,无疑有功于赵宋皇室。
其功绩终于在十年后得到朝廷的肯定。
赵佶在应天府徘徊不进,仅让太上皇后郑氏返回开封,他本人则欲诣亳州上清宫烧香,及取便道如西京洛阳。
赵桓深感忧虑。更令他大伤脑筋的是赵佶上书,请道君太上皇后郑氏当居大内,出入正阳门。
赵桓廷见群臣,忧形于色。君臣经过反复商议,王泽立即建言采取三条对策。
其一,坚决拒绝太上皇后入居大内的无理要求,王泽以为‘大内者,天子之居,神器之所在,岂可共居。’戒敕有司速速缮治撷景园,易名宁德宫,务极闳丽,以称崇奉之意,迎上皇入居。其二,以太宰徐处仁为礼仪使。为隆重其事,徐处仁率领大臣上表赵佶,在恭请赵佶还朝之余,明确表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治生于一,乱生于二。”指出太上皇后入居大内不妥,指出若非垂帘听政,于国当无此仪。其三,对于赵佶刚刚传来御批:“吴敏、李纲,令一人来。”即派遣李纲前往南京。李纲此行可谓符合赵佶旨意,但其目的在于迎接徽宗还朝。
王泽提出的三条对策得到赵桓与宰执大臣们的认可,李纲也表示赵佶所以让他与吴敏前去,是想知道朝廷中的变故。
吴敏身为少宰职责所在,不能离开赵桓左右,他愿去奉迎,如蒙赵佶赐对,他会条陈自围城以来事宜,以解释两宫之疑,决无他虑。于是,李纲继宋焕之后,成为帝王父子之间的传书带信人与居中调停者。
李纲果不辱使命,在先行迎回郑太后之后,有顺利地劝说赵佶回銮。
第十章
赵桓在延和殿召见徐处仁、吴敏、耿南仲、许翰、何铸、唐格与刚刚回京的李纲六位执政,商议上皇回銮事宜,由于王泽在东华门外安抚上书士庶、出使金寨事,尤其是献迎归上皇三策,颇得赵桓的满意,尽管赵桓对他的偏执还未有完全消除,却因牵扯到赵佶回京事宜,故而召王泽前来共议。
耿南仲首先提出尽数遣放赵佶身边左右内侍,出榜行宫,有敢入者斩,并先遣人搜索驱逐违命内侍,然后车驾进见,李纲、许翰、何铸当即表示质疑,其中李纲的态度最是坚决,主张但依常法,不必如此,示之以疑,必欲过为之防,恐却有不可防者。
耿南仲不以为然地说道:“或之者,疑之也。古人于疑有所不免。”
“古人虽不免于疑,然贵于有所决断,故《书》有稽疑,《易》曰:以断天下之疑。倘疑情不解,如所谓窃斧者,则为患不细。上皇尚未入京,便就驱逐上皇身边内侍,实是使天下人惊疑,在下实不知耿大人为何如此执着,非得将上皇身边内侍在上皇入城之前全部驱逐。”李纲对耿南仲的做法极为不满,他认为耿南仲这样做,只能引起天下臣民对上皇欲天子之间的猜疑,从而对赵桓的声誉不利。
耿南仲却管不了这么多,赵桓的心思他最是明白,这位官家最担心的就是赵佶图谋复辟。对于最大限度的消弱赵佶回京后的势力,赵桓还是乐于看到的,毕竟这些内侍在宫中数十年,几乎都是供奉官、押班之上的大宦官,回京后的势力不容小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